宋辞摩挲着新签的契约,烛火在他眼底明明灭灭。
深知仅靠一纸契约和水车远远不够在种植这一块有建树,没有高产种子与优质肥料,“七成余粮”承诺终究是空中楼阁。
他铺开舆图,目光锁定南方边陲——那里气候湿热,或许藏着能改良的稻种。
宋辞入宫和文成公主说明想法后,当天就乔装成商贾,带着一队心腹踏上南行之路。
在瘴气弥漫的山林中跋涉半月,终于从苗寨老巫医手中换得几捧特殊稻种。
这稻种株矮穗密,据说能在贫瘠土地生长,但需精心培育。
返程时,他特意绕道州府,重金聘请了两位擅长农学的老夫子。
“大人,这稻种需用粪肥滋养,可民间多以草木灰为肥,肥力不足啊。”老夫子捻着胡须皱眉。
宋辞却神秘一笑说道:“到时候我将命人用数十口大缸,将牲畜粪便、腐烂草木与泥土层层堆叠,撒入从海边淘来的贝壳粉一起发酵。”
“此乃‘堆肥法’,经月发酵,肥力倍增。”
老夫子没见过这些方式,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也不好反驳宋辞的话。倒也愿意跟着宋辞不远千里来支援。
只因宋辞没有提供种子,万亩良田此刻荒芜一片,隔壁的良田早就已经郁郁葱葱了。
签了契约的百姓们每日都眉头紧皱,日日派人去打听宋辞的下落,询问方伯是否可以播种。
宋辞离开之前特地交代,没有他的种子不可以耕作,否则将取消承包土地的资格。
因此百姓们害怕啊,别说到时候拿七成的粮食,就是一成都没有。
原本周边的百姓们还在羡慕,结果见这些人的粮食到现在都还没有种下,这下根本就不羡慕了。
相反,他们还特地跑过来嘲讽,说到时候没有粮食吃,他们是不借的。
就在百姓们撑不住相约着要不要在宋府一跪不起的时候,宋辞总算带着种子和老夫子回来了。
这里的人种田都是直接撒种子到田里面,能长多少算多少,到时候再补一些空的。
但经常都是这里空一块那里空一块的。
宋辞第一个要求就是另外开出一块地方去育苗,用的泥土不能是田里面本身的泥土,而是要求他们到鱼塘中将淤泥捞出来,用里面的淤泥去育苗。
本就时间上差了其他人一大截,如今还要搞一些让他们看不懂的东西,百姓们都在犹犹豫豫。
宋辞直接拿出契约,百姓们再不愿意,也只好听话。
育苗半个月后。
其他百姓们的田已经郁郁葱葱了,再看宋辞他们这边的,依旧毫无生机。
本来百姓们要开垦良田的,宋辞一直都不给干,只让每户人家领大缸去,按照他的要求,弄什么堆肥。
大家心底那个着急啊。
终于有老人家受不住等待的煎熬,又去找宋辞,请求让他们开始耕地吧。
宋辞终于没有拒绝,而是让他们回去,找十来个壮硕的男人到他府上来,也没有告知要干什么。
等人来了,他直接让人将准备好的牛让他们赶回去,同时将准备好的犁耙之类的农具全部一起带了回去。
开干。
这些农具都是宋辞找人改良过的。
用他们自己的原始农具,加上没有耕牛,十个人一天能开出一亩良田,现在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开出十亩良田,差距之大。
不出七天,连带犁田,插秧,全部良田搞定。
这么一看看,除了苗子活力不如别人家的之外,其他都差不多。
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跑来看宋辞这边的良田。啧啧称奇。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还在后面呢。
苗子的活力,以及生长速度,居然是隔壁的两倍。
转眼就到了稻子成熟的季节。
沉甸甸的稻穗低垂,金黄的麦浪在秋风中翻涌。
宋辞推行新耕种法的良田内,镰刀挥舞声与惊叹声交织。
老庄稼把式张老汉颤巍巍地捧着稻穗,浑浊的眼眶里蓄满泪水:“活了六十岁,头回见稻穗能压弯秸秆!往年一亩地收一石粮,如今这……”
他话音未落,一旁的账房先生高声报数:“报!第三块田丈量完毕,亩产三石五斗!”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挤破了田埂。
有人蹲在田边,仔细数着稻穗上密密麻麻的谷粒;有人捧着新脱壳的稻米,放在鼻尖猛嗅,喃喃自语:“这米香得邪乎!”
甚至有邻县的乡绅带着干粮,守在田头三天三夜,就为亲眼见证收割全过程。
稻谷收割完毕之后,就是分粮食。
打谷场的石磙碾过稻穗,扬起的谷壳如金色雪片。
宋辞立在粮仓前,看着账房先生将新粮过秤、记账。
当第一户承包农户王二婶颤巍巍接过三袋沉甸甸的稻谷时,围观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骚动。
“凭啥他们家拿这么多!”人群后排突然响起刺耳的声音。
宋辞抬眼望去,是邻村的李三,正红着眼珠子盯着王二婶的粮袋:“俺们自家种的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没见收过这么多!”
王二婶攥紧粮袋往后缩了缩,布满老茧的手微微发抖。
宋辞却笑着招手让她上前,朗声道:“王婶,把你家的账本给大伙看看。”
泛黄的账本展开,上面清楚记着:“陈太傅旧制年缴粮九斗,余粮三斗;宋大人新政缴粮一石,余粮两石五斗。”
“各位。”
宋辞扫视众人,目光落在李三涨红的脸上:“新政按契约行事,七成归农户,童叟无欺。不只是王二婶家这么多,其他人家也是如此。因为咱们的田,今年增产了。”
他话音未落,王二婶突然“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石板上:“宋大人是俺们的再生父母!往年交完粮,俺家娃娃只能啃野菜,今年……”
她哽咽着说不下去,浑浊的泪水滴在粮袋上。
围观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有眼尖的人发现,王二婶送来的谷袋里,还掺着几捧饱满的红豆——那是间作套种的额外收成。
隔壁村的农户红眼病都犯了:“宋大人,你可否买下我们的田,再承包给我们?我们种的田,是赵尚书大人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