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64章
  据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那么晋阳西山哪里?《北齐书》没有载明。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真正的“西山大佛”呢!史学家说法不一,有说“即天龙山造像”,有说“在蒙山,但已不存在了”。《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看来哪尊大佛处“燃油万盆”光能照到古城营村,便是那尊大佛。
  天龙山大佛在古城营村西南三十余里,中间有龙山阻隔,光照不到古城营村,可见“天龙山造像”并非“西山大佛”。至于龙山童于寺大佛,碑刻方志都载有这尊大佛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其事在高纬凿成大佛之前,说明这也不是“西山大佛”,那就只有蒙山开化寺大佛了。蒙山开化寺在“文革’中已毁,现寺发现残存断碑中有五代刘智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碑,碑载“西山大佛”就在这里。并且记载:像在“寺后一里”。后寺已不存在,地称“大肚崖”。近观石岩如大肚,遥望,胸、臂分明,无头,原是一座山岩凿成。一个石刻巨人胸颈兀突现于群山之间,爬上巨人颈上东南眺望,山豁间可见二十里外古城营村,晋阳宫遗址处就在眼前,确是可以“燃油万盆,光照宫内”的,这一石刻巨人,就是“晋阳西山大佛”。
  山西省公路局退休职工李晋祥是当地闻名的“护佛使者”,他告诉记者,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蒙山寻找大佛了。李晋祥之所以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寻找大佛,这还是源于一位名为王剑霓老人的意外发现。王剑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战时期山西佛教会会长,是山西佛协会创始人。王剑霓从小就从祖父那里听过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1980年10月,55岁的王剑霓当时在市政部门工作,被抽调参加全国地名普查。在一次太原市地名普查中,“大肚岩”这一地名让王剑霓感到十分奇怪。他再次上了蒙山。这一次,通过在当地百姓中寻访,王剑霓了解到,附近不少地名中都包含“寺”字。这一发现让王剑霓更加坚信,自己离大佛已经不远。
  这之后,王剑霓在当地村民陪同下,开始在附近山中寻找高大石崖???他意识到,要凿200尺高的坐像,必须有至少同样高度的山岩。当他们来到“大肚”崖前,王剑霓眼前一亮,山崖中央,出现一个巨大的佛胸。于是王剑霓立刻请有关部门进行实地勘测,勘测后发现大佛头部失去踪迹,胸以下部分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因为当时的勘测条件落后,这个发现也就不了了之。
  王剑霓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李晋祥的极大兴趣。1997年的一天,李晋祥来到蒙山,找到那块奇怪的岩体后,组织村民将周围的沙砾进行清理,并在沙砾中发现一个长度约为成年男子身高一般的手指形状的雕刻。2005年8月,李晋祥写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信件被转至山西省文物部门和太原市市长办公室,省文物局随即责成市文物局督促当地政府,加大对大佛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于是,蒙山大佛始被“发掘”出来。
  大佛的一些相关故事
  晋阳西山大佛,经五任皇帝,历26个春秋之后,自北齐全国的工匠们终于大佛建成了
  从那个时候起的800年间,这尊大佛便屹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人类的繁衍发展。它目睹了隋唐的盛世,经历了五代的纷争,度过了宋金的劫难,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尊饱经沧桑的大佛终于抵抗不住历史给它带来的一次次磨难,大佛的头部颓然坠落,它的身躯便又一次沦入大自然的风雨中。
  公元68年→公元1363年→公元2007年
  68年,古并州大岩寺建成。
  551年,文宣帝高洋凿大佛。
  1363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
  1980年,王剑霓老先生查明大佛遗迹在蒙山北峰,称“大肚崖”。
  2003年10月24日,本报特稿《太原何日观大佛》关注大佛命运。
  ……
  寻佛记之一•佛史
  大佛所在之处的蒙山开化寺则是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隋唐时的晋阳佛教文化更盛,可谓中原地区重要的佛都。
  从唐代到后汉的400多年间,历任太原官吏都在不断维护晋阳西山大佛。在百姓眼中,大佛极具灵气,地位非常高,而在皇家的眼中,此处形同国庙。
  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常来拜大佛,从此与李世民父子有着不解的渊源。有一次他参拜过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在此之前,隋文帝为大佛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高祖李渊来游,复改名“开化”。
  显庆五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对大佛的庄严宏伟感慨不已,回到京城长安后,命令内宫的能工巧匠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派遣特使送到晋阳,在晋阳僧俗的万众瞩目之下为大佛举行了披戴袈裟仪式。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五色光洞烛山川,轰动并州,轰动全国。
  以后历任太原守吏都在布施维护大佛。宋淳化元年,前寺院建成释迦如来舍利塔两座。宋代又在后寺北半里许蒙山北峰建“杭州天目山祖师峰彻禅师塔”,其塔距大佛约200米,高大巍峨,称“雁塔峰台”,俗称“千层塔”,民谚有“倒了千层塔,砸了后寺院”之说。
  元末1363年左右,因战火寺毁阁倾,日久之后大佛头部也因风吹雨蚀而风化脱落,显赫了800年的大佛就此湮没600余年。
  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也许有人要问,面对那么大一尊佛,人们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