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四章 美男挂帅:张学良 1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
  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少帅的风流倜傥,连墨索里尼的女儿都对他一见倾心。
  张学良早年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自皇姑屯事件其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继任为东北保安总司令。
  在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共产党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未获蒋介石同意。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
  在台湾,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禁下的隐者生活。张学良原配夫人是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在长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
  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规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1975年,蒋介石逝世。1988年,蒋经国逝世。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StraubClinic&Hospital)医院病逝,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将军。
  一、美男挂帅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名符其实还是名过其实,看看他的“挂帅大事记”就知道。
  【东北易帜】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九-一八事变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
  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抵抗。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的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出现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主张释放蒋介石。
  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曾找张学良商议释放蒋介石的四项条件:一是蒋介石之“安内攘外政策”必须改变,至少以谈话方式向全国公开声明(当时考虑由南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是办不到的);二是改组国民党政府为抗日联合政府,应有行动表现;三是东北军、17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四是红军问题,由以后组成的抗日联合政府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内部以亲日派何应钦为首,陈立夫、陈果夫、戴季陶等极力主张武力解决。
  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讨逆”决议,由何应钦任“讨逆总司令”,任命刘峙、顾祝同为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兵发潼关;并派飞机先行轰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
  何还给在意大利养伤的汪精卫打电报让其“速归”。相对于何应钦的武力讨伐,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孙科等人,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南京奔走游说,为营救蒋介石积极活动。
  17日,中国共产党应张学良邀请,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中共党内也出现过“杀蒋”与“放蒋”的意见分歧,在延安已经搭好准备公审蒋的台子,但后来又转为主张放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根据中共官方资料,中共是出于统战目的,因为即使杀蒋,并不会对共产党有什么实质意义,反而有可能使何应钦等亲日派上台,那样的话,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共产党本身都是有害无利的。
  22日,宋美龄等到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并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会谈。
  24日,蒋中正口头答应了六项协议。即: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
  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
  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张学良见蒋介石接受了谈判条件,怕夜长梦多发生危及蒋性命的变故,即力排众议,决定无条件放蒋。
  25日下午,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袖威信,自己亦随同护送蒋回南京。飞机抵达南京后,张学良即被军统特务监视。
  29日,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法丙字第17087号命令,委派李烈钧为军事法庭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审判。
  31日,军法会审判决“张学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减处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张学良又接到国民政府发布的特赦命令:“经国府委员会讨论,一致决议接受蒋委员长请求,张学良准予特赦,张学良所处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宋子文陪同张学良出席军法会审后曾说:“审判是走个手续,5天后汉卿保证回西安。”然而事实上,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即长期监禁。张学良自此失去自由。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当局颇不自在。
  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学良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
  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国也由此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
  二、情定四小姐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法规避的一个名人,而赵四小姐则是张学良百年人生中一个不可规避的女人。
  她16岁与风流倜傥的张学良一见钟情,18岁不顾家庭的阻挠孑然一身来到有妻有子的张学良身边。
  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守可谓是一波三折,颇具传奇色彩。
  赵四小姐祖籍浙江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其父赵庆华,号燧山,曾任清邮传部主事,津浦、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局长。在梁士诒任国务总理时,赵庆华又官至交通部次长,并曾任交通银行经理、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职。一生为官清廉,名声颇佳。
  赵四小姐1912年出生于香港,为此,母亲给她取名香笙。据说在其出生时,东方海天交接处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霞,望着织锦般绚丽的景色,父亲赵庆华由之动情,遂给女儿取名为绮霞。
  “绮霞”其意虽美,却不如“赵四”更为世人所知。
  “赵四”源于排行,赵庆华膝下六男四女,绮霞在姐妺中排行老四,便被家里人称为四小姐,外人则称她为赵四小姐,后来人们简而化之,又称她为“赵四”。
  在香港度过童年生活后,赵四随父亲来到了天津,就读于天津浙江小学和中西女子中学,取英文名字Edith,一荻是译音。因此,又名赵一荻。
  除此之外,她还有两个名字:赵媞和赵多加。赵多加是她晚年笃信基督教后取的教名。在她晚年所写的证道小册子中所使用的都是赵多加之名。
  赵四闻名遐迩,自然与张学良有关。如果不是因为她与张学良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赵四小姐是何许人也。
  赵四曾就读的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是当时一所着名的贵族学校,很多达官显贵家的小姐都在这个学校读书。
  在这些粉红黛绿的名门闺秀中,赵四学习认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加之性情温和,从不与别人争吵,颇受同学、老师喜欢。
  她兴趣广泛,爱好骑马、打网球、游泳、开车、跳舞等等,而她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尤其对新文学作品特别偏爱。
  然而,赵四并非如人们传言中的那样美貌绝伦、倾国倾城,在女郎中论长相只能属于中上等。但她身材颀长,体态婀娜,再加上气质和风度绝佳,爱打扮也会打扮,因而能在众多的佳丽中脱颖而出,为人所瞩。因此,天津的《北洋画报》还曾把她的玉照上了封面。
  1927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个传说了半个多世纪的动人爱情故事在天津蔡公馆拉开了序幕。
  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这里有英、法、德、日等外国列强的租界,有五座外国教堂,七个洋人俱乐部,八个网球俱乐部和一个宽大的跑马场。
  当然,天津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蔡公馆。蔡公馆的主人叫蔡少基,也就是后来张家三公子张学曾的岳丈。
  此人在清末民初曾担任过北洋大学总办、天津海关道台,家资富有,又属洋派,常常在家中举办舞会,放映电影,使蔡公馆成为当时天津颇有名气的上流社会交际场所。天性风流、喜好玩乐的张学良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好去处,很快就成为蔡公馆的常客。
  对于这样一处社交场所,喜爱跳舞的赵四小姐也是神往已久。但对于只有16岁的她来说,还未到正式进入社交圈的年龄,故一直未能如愿。
  这天晚上,当得知姐姐们又要前往蔡公馆,赵四软磨硬泡,一定要去凑凑热闹,无奈,姐姐们只好带她同行。
  在那些着意修饰、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太太小姐们中间,正值豆蔻、不施粉黛的赵四小姐显得格外超凡脱俗,吸引了诸多青年才俊的目光,争先恐后邀其共舞。
  但赵四却一反常态,先后婉拒了多次邀请,只是静静地坐在大厅的一角,一边品茶,一边观看舞者,仿佛在刻意等待着谁的到来。
  突然,舞池中荡起一阵轻轻的骚动,一英俊潇洒的青年在一群副官、侍卫的簇拥下,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赵四马上意识到这一定就是她仰慕已久的少帅张学良。
  在中西女校的课堂上,在家人的口中,在闺密的私谈中,她早就知晓张学良在两次直奉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事迹,早就听闻过他抬棺上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亲督战事的美谈,张学良那英勇无畏、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在赵四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得以见到本人,果然名不虚传!
  而张学良也渐渐注意到了角落里独处的赵四。多年往来于京津之间,见过了无数名门闺秀,看惯了痴妇艳女,却难得见到这样不施粉黛、如清水芙蓉般超凡脱俗的女子。
  鬼使神差般,张学良不由自主地走过去邀赵四共舞。赵四好似沉睡已久的白雪公主,终于等来了她盼望已久的王子,随即在张学良的带领下飘入舞池。
  在舞步翩跹之中,他们都从对方眼中发现了一种微妙感情的流露。两颗心在不知不觉中紧紧贴近了!
  一曲未终,张学良因公务匆匆离去。临别时,他与赵四两人紧握双手,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这是张学良与赵四初次相识,两人就因舞会上的一面之缘,竟一见钟情,互为对方倾倒。也正是这一面之缘,开始了两人七十二载情路风雨!
  关于两人相识的时间,史界、文学界都有几种说法,有说1924年,有说1926年。但据张学良晚年回忆:“我跟太太(赵四)认识的时候,她才16岁。”北方人习惯上说的都是虚岁,赵四出生于1912年,在她与张学良相识的1927年,虚岁正好16岁。
  蔡公馆一别,很长一段时间两人竟无缘再见,徒留倩影英姿在彼此心底。或许是机缘注定,或许是天公作美,不忍再苦苦折磨他们,两人竟意外地再度相逢于北戴河。
  那个年代,每到盛夏,京津一带的达官贵人常携家眷到北戴河避暑。老话讲,缘分来的时候,真是挡都挡不住。就在张学良忙里偷闲,来到北戴河时,赵四小姐也随家人来到这里。
  意外相逢让一直对张学良魂牵梦萦的赵四喜出望外,张学良也是欣喜至极。在北戴河的那些日子里,他们几乎每天都见面,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在两人的最初交往中,虽是两情相悦,但无疑,情窦初开的赵四投入的感情更多,陷得更深。
  一次,张学良来找赵四,直入卧室,碰巧赵四外出。张学良顺手翻了一下她放在床头的日记,见日记中写有“非常爱慕张少帅,可惜他已有妻室,命何之苦也”等语后,不由心潮起伏,好一阵不能自已。
  又有一次,在宴会上,赵四与张学良并坐在一起。赵四胸前垂着一颗鸡心饰物,张学良伸手拿过饰物,打开盖,发现鸡心里面嵌着的竟是自己的小照,而且还写着“真爱我者是他”的字样,使张学良对赵四的爱情更入肺腑。
  从此,两人常常相携出入于京津之间的各大娱乐场所,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热恋到了昏天黑地、死去活来的地步。
  很快,两人夜夜起舞、秘密幽会的事传入了赵庆华的耳中,赵庆华大为光火。
  其实,从个人条件、家世背景来讲,赵庆华倒是乐得结此姻缘。但张学良这时早已有了妻室,哪一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给人家做小?何况赵四小姐的个人条件也相当优越,完全可以明媒正娶地嫁一个有为好青年。
  为了彻底斩断这段不伦不类的情缘,赵庆华做主,迅速给赵四小姐物色了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赵四小姐百般不愿,可赵庆华横眉立目,这事就这么定了!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这时,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爆发,张学良化装返奉、接掌大权。百废待兴、百事待理,张学良每日忙于公务,但稍有闲暇,赵四的倩影便不自觉地闯入脑海。而远在津门的赵四更是夜夜独对孤灯,辗转难眠,饱受相思之苦。
  也许是日夜的操劳,也许是同样的相思,张学良生了病。得知此消息的赵四心急如焚,她知道多日来的紧张局势让张学良压力甚巨,满腹的担心,满心的思念,让她恨不得生出双翅马上飞到沈阳……
  于是,1929年9月的一天,赵四给家里留下一张字条,便以探望生病的张学良为由,一个人来到了沈阳。
  赵四小姐私奔的消息很快就在天津传播开来。一些小报得此爆料,立刻刊登出“赵四小姐诡谲失踪”的悬疑新闻,弄得天津满城风雨。
  赵庆华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赵庆华一生耿介清廉,颇注重个人名声。自己的女儿居然私奔沈阳,投入有妻有子的张学良怀抱。
  这在赵庆华看来简直就是伤风败俗,有辱门庭。
  盛怒之下,赵庆华在报上连续五天(1929年9月25日--9月29日)公开发出启事,将赵四从赵氏宗祠开除出去,断绝一切往来,并引咎从此不再为官。
  耿直的赵庆华直到1952年病逝于北京时,都不肯原谅这个他最钟爱的小女儿,这也成为赵四心中永远的痛。
  据张学良晚年回忆,赵四小姐当年来沈阳“只是来看看”他,然后“还是要回去”。可赵庆华一登报,断了她的后路,反倒回不去了。
  赵庆华此举,稍事品评,却也不难体察内中的深思熟虑。其实,这应该是赵庆华一箭三雕的谋略。第一,这样做可以使他的家庭避免受到军阀间争斗的牵连;第二,赵四当时与别人已经订了婚,他无法悔婚,登报声明也算是对儿女亲家的一个交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样做摆明是断了女儿的后路,寄希望于张学良永远不要辜负赵四。
  可怜天下父母心,赵庆华“清理门户”,绝非盛怒下的单纯之举。
  赵家父女成了陌路,沈阳大帅府内也是严阵以待,摆出架势准备“御敌于府门之外”。一向极有涵养,对张学良偶尔出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的于凤至,这次却一反常态极力阻挠。
  最后,张学良表明了态度:赵四是不可能回天津了,她现在只有一个家,那就是沈阳。
  于凤至迫于无奈,默认了赵四的存在,但却提出了两个条件:一、赵四小姐不能进帅府;二、赵四小姐不能有正式的名分。
  按于凤至最初的想法,赵四这样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家闺秀,年龄又小张学良十几岁,面对这样的苛刻条件,肯定不会接受,说不定一气之下,就会离张学良而去。
  可是出乎于凤至的意料,一心只想与心上人相守的赵四小姐对这些条件全盘接受,毫无怨言。于是,赵四小姐住进了张学良的北陵别墅。
  苦苦相思后的久别重逢,而且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再也不用顾忌飞短流长,张学良与赵四在这里开始了他们之间最热烈、最疯狂的一段生活。
  张学良白天去帅府办公,晚上回到别墅。每天早晨分手,两人都是难舍难分的样子,而每天晚上再见,又都有阔别多年的感觉。两人恨不得分分秒秒都相守在一起,一时也不分离,一刻也不分离。
  于凤至很快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当初不让赵四入帅府,是希望她知难而退,主动斩断与张学良的情丝。可现在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不仅“情敌”没有赶走,自己的丈夫也因此终日有家不回。这让于凤至很是发愁。
  思前想后,于凤至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位于帅府东墙外王永江那栋二层小楼买下来,让赵四居住。这样,既将其置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起到约束作用,又没有违反当初不让赵四进入帅府的要求,还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大度成全”而博得张赵二人的感激之情。
  于凤至没有同张学良商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将小楼买了下来,待装修完成后,亲自去北陵别墅将赵四小姐接了过来。此后,赵四小姐便在小楼里住了下来,人们也因此称这座小楼为“赵四小姐楼”。
  很多来过帅府的人都感到疑惑,赵四小姐为什么舍弃阳光明媚的南屋,而是选择位于东北角、终年阴冷潮湿的房间为自己的卧室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仅仅是因为站在这里,她能隔窗看到位于大青楼二楼张学良办公室里的灯光。在这座小楼里,赵四小姐度过了她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更让她为之兴奋的是,在这里,她与张学良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她怀孕了。
  赵四小姐的命运似乎注定是多波多折。怀孕不久,她生了一种怪病,背上长了一个险恶的痈疽,睡觉时只能向一方侧卧。疾病折磨得她苦不堪言,为病心焦的她,也更加思念父母家人。于是,于凤至与张学良商量,将她送至天津一家德国人开的医院里,以便能见到家人,缓解病痛。为了有利于治疗,医生多次劝赵四堕胎。但赵四怎忍心放弃她与张学良的爱情结晶呢,柔弱的她咬紧牙关,忍常人所不能忍,一直坚持到怀孕7个月,终于生下了她和张学良唯一的儿子--张闾琳。抱着酷似张学良的宝贝儿子,赵四忘记了背上的疼痛,喜极而泣。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夫妇回南京前,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东北军,他写下手谕,交王以哲、于学忠等人代管;二是赵四母子,为防不测,吩咐参谋长在他离开西安后,立即将赵四母子送往香港。但此时的赵四小姐,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张学良,直到大姐于凤至匆匆从国外赶来,她才回到香港,可心却一刻没有平静过,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被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
  1940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赵四小姐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地相随左右,陪伴着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1964年,于凤至为了张学良的宗教信仰,为了报答几十年来一直照顾着张学良的赵四小姐,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同年7月4日,在赵四小姐51岁的时候,这对“牢狱鸳鸯”终于结为正式夫妻。而这时他们已经相濡以沫,整整度过了36个春秋。
  2000年5月底,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在夏威夷举行祝寿活动,活动刚过不久,病情即发生突变。当晚,赵四小姐开始感到呼吸困难,急求医生上门诊治,不久又恢复常态。直至6月11日下午,赵四小姐的病情突然出现危兆。张学良决定马上将她送进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进行抢救,医院不得不采取以吸氧器维持她生命的手段。延至6月22日清晨,该院美国医生泰勒发现赵四小姐的病情已无转机,乃于上午7时30分紧急求商张学良将军:“可否除掉吸氧器,因为如若继续以这种机械吸氧的方法去延续病人的生命,非但不会起死回生,反而会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
  张学良已经看出与自己患难走过半个多世纪坎坷人生的赵四小姐生还无望,与其眼看她在病榻上受苦,不如遵从美国医生的善良建议。当去掉呼吸器约两小时后,赵四小姐于当日11时11分,微弱的呼吸终于停止,她平静而安详地告别了人间。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