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三章 人生如戏: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着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另外,梅兰芳也是民国数一数二的美男子,1927年评选四大名旦,梅的扮相是100分,台下的梅兰芳是一位蕴藉风流的美丈夫,据说有人为看他的《太真外传》,搞得倾家荡产。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
  一、“巾帛不让须眉”
  梅兰芳1894年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着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
  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
  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
  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梅兰芳的艺术生命长达57年,他一生塑造了100多位美女形象,使旦角由京剧配角成为主角,他的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等,由他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度赴日本演出。日本对中国人名一向用日语拼读法,连对李鸿章也不例外。但日本人敬重梅兰芳,用他的本名梅-兰-芳来称呼他。
  美国也通过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邀请梅兰芳赴美演出。1930年2月16日,纽约百老汇第49街剧院首演中国京剧。当时正值美国大萧条,原以为最多在纽约演3场,卖出一半票就不错。没想到,两个星期的票被一抢而光。当时的美国总统给梅兰芳写信,祝贺他演出成功,并说自己因公不在华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遗憾,希望梅先生再来华盛顿演出。
  梅兰芳在美国巡演半年,他平时一周只演3场,而在美国一周演了8场。中国京剧一时成了西雅图、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街谈巷议的主题,当时美国各界的精英几乎都去观看。鉴于梅兰芳的声望,美国南加州大学和波摩拿学院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
  梅兰芳是把中国京剧介绍到世界上的第一人,打破了欧美观众不看、不懂中国京剧的惯例。外宾到北京必看故宫和“梅戏”。国民党时代的外交部没有钱,外交部长顾维钧与梅兰芳是好朋友,让梅出资替国家请客。十几年中,梅兰芳在家中举行过上百次茶会,接待过六七千位外宾。
  1935年2月,苏联对外协会邀请梅兰芳访问苏联。那时去苏联都是坐火车从东北出境。但此时.东三省已沦为日本的“满洲国”。
  梅兰芳4岁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经历过八国联军入侵,种下爱国的种子。他声称东三省一天不收回,他一天不踏上“满洲国”的土地。
  为此,苏联成立了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等名人组成的接待委员会,派出“北方号”海轮特地到上海接梅兰芳到苏联的海参崴。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15场,场场爆满。
  香港与梅兰芳更是有缘,他第一次到香港演出半个月,由于各界挽留,又加演半个月。临走,香港万人欢送,不仅爆竹炸响,轮船还拉响长笛。有位80岁老人说,从未见过这样热烈的场面。
  梅兰芳虽以旦角闻名于世,将戏剧中的女子们演绎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但性格上却是刚直不阿,不肯向恶势力低头。
  1938年春,为了躲日寇,梅兰芳再赴香港。1941年12月香港也遭沦陷,梅兰芳返回上海,蓄须明志,抵制为日寇演戏。上海的戏院老板说:只要梅老板肯出场,马上奉送100根金条,梅兰芳不为所动。
  1942年秋,梅兰芳推不掉日伪的演出,甚至注射过3针伤寒疫苗,高烧40度,才躲过灾难。当时梅兰芳也备好了安眠药,准备以死相拼。
  离开舞台,他除了看书,学英语,就是在灯下作画。他的手曾被汽油灯烫起一个泡,留下永久的纪念。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
  他的夫人建议学习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于是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
  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将画作一一裁个粉碎。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
  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
  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
  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
  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对京剧大师来说,不能登台是异常痛苦的事情。实在忍不住,他拉上窗帘小声唱两句,或拉二胡重温旧曲。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梅兰芳立即剃掉胡子,吊嗓子练功。两个月后在抗战胜利庆祝会上,梅兰芳演出了《刺虎》。
  二、情同姐妹的两个妻子
  梅兰芳娶的第一位妻子叫王明华,与他可谓门当户对。她出生于一个京剧家庭,父亲王顺福工花旦,胞兄王毓楼,是着名的武生。
  王明华刚嫁过来时,梅家还不富裕,她毫无嫌贫之意,而是尽心尽力操持家务。王明华与梅兰芳十分恩爱,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个女儿,唤作五十,儿子女儿都很乖巧。
  那时梅兰芳每当散戏回家,总是与媳妇说起演出的情况,与儿女嬉戏,沉醉在天伦之乐中。
  王明华不仅在生活上体贴照料梅兰芳,甚至于在他的事业上也能给他很多有益的建议。为了长伴在梅兰芳身边,王明华在与梅兰芳生了一双儿女之后,一时考虑不周,贸然做了绝育手术,不料过后大永和五十两个孩子却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太差而相继夭折了。
  从此,梅兰芳每晚散戏回家,再也听不见两个孩子欢快的笑声,心中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怀念儿女形容憔悴不思饮食,整日里卧床叹息萎靡不振,他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掩盖起自己的悲伤,反过来安慰妻子,夫妻俩就是这样互相安慰着支撑着度过了那些悲苦的日子。
  梅兰芳的第二个妻子名福芝芳。福芝芳生在北京的一个旗人家庭,父亲去世很早,与母亲相依为命。福母福苏思以削卖牙签等小手艺维持生活,当她听说梅兰芳已有一个妻子,便道:我家虽然贫寒,但我女儿不做姨太太。
  梅家得到回话急忙商议,再至福家禀报,说明梅兰芳是兼祧两房。福芝芳入门后,梅家将把她与前边那位太太等同看待,不分大小。如此一番周折,福母这才允诺了这门亲事。1921年冬,梅兰芳与福芝芳结为秦晋之好。
  王明华原知梅兰芳对梅家香火所负责任,只是深悔自己当时的冒失及叹息命运的作弄,并不反对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婚事,更是没有对梅兰芳有怨怼。
  她也知道梅兰芳是有情有义之人,不会嫌弃她,因此对福芝芳也很友善,两人相处得颇为融洽。
  细心的梅兰芳很是洞察王明华的复杂心理,为不使她难过,新婚之夜,他先在王明华的房里陪着说了些话,而后说:“你歇着,我过去了。”
  王明华本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又见梅兰芳如此体察她的心情,自然很是感激,便道:“你快去吧,别让人等着。”
  福芝芳对王明华很尊重,当她生下大儿子后,立即提议过继给王明华,还亲自把儿子抱给王明华。
  王明华给婴儿缝了顶小帽子,又将孩子送回给福芝芳,她对福芝芳说:“我身体不好,还请妹妹多费心,照顾好梅家后代。”
  王明华因肺病久治不愈,身体很弱。后来为养病,她独自去了天津,最终病逝于天津。当福芝芳得悉后,叫儿子赴津迎回其灵柩,将她葬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北麓万花山。
  三、曾经沧海难为水:孟小冬
  孟小冬(1907~1977),女,北平宛平人,梨园世家出身,是京剧着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人称“冬皇”。
  一九四三年,恩师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着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
  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
  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
  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
  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
  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
  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
  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
  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
  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这场血案,让梅兰芳很受惊吓。常年的男扮女装,使他的性格极具阴柔,遇事容易惊慌,胆子也小。
  加之张汉举家有老人幼子以及妻妾需要照顾,看见这家的大大小小悲恸一处,梅兰芳便无比郁闷。这之后还有大报小报追着对“缀玉轩”血案进行报导,对梅兰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对孟小冬的感情便蒙上了阴影。
  梅兰芳与孟小冬真正恩爱的日子结束了,梅兰芳先冷了下来。
  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也说:“大爷的命要紧。”也就是说,他与孟小冬在一起是不安全的。他心内就退缩了。
  以前与原配王明华也是,琴瑟相合,王明华一切都为他着想,他也确实爱过那个女人,可是在王明华无法再生育时,他便另娶了。
  福芝芳过门后,他对福芝芳也好,福芝芳因幼年家贫,没有读过书,梅兰芳就给她请来先生,常年教她。
  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唐诗》、《左传》,直到福芝芳能自己读小说。说起来,福芝芳也为梅兰芳牺牲很多,放弃了演艺事业,天天在家里操持家务,为他生了好几个孩子。常年如此琐碎地过日子,自然新鲜劲会过去。
  孟小冬的出现,激发了梅兰芳的热情。他又一次恋爱了。在这场爱里,虽然遭到福芝芳的强烈反对,梅兰芳也未动摇过。可是在血案发生后,梅兰芳是真的退缩了,社会上压力太大,牵连到他的事业。
  他在这时,依然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冷淡着孟小冬。
  1930年,梅雨田夫人过世,灵堂设在梅公馆。孟小冬依礼前去给婆婆守孝,在门口,便被福芝芳叫人挡住了,来人直呼孟小姐,并不承认孟小冬是梅家人。
  孟小冬当时站在门口,心内异常难过。
  福芝芳对孟小冬敌意太深了,也是因为太爱梅兰芳的缘故吧。“梅党”为梅兰芳事业着想,认为应该“弃孟留福”。他们都觉得孟小冬是需要人服侍的,而福芝芳是服侍人的,一切都是为了梅兰芳好。
  孟小冬没有想到,自己一心爱着梅兰芳,竟是如此凄凉的结局。感情来的快去的也快,一切都像还没有捂热。
  孟小冬也是骄傲的,她要的是爱情,但她不乞讨爱情。
  孟小冬在《大公报》第一版连登三日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启事虽然登了,孟小冬也傲然地离开了梅兰芳,但她心内留下的是难愈的伤口。为了养伤,她也一度皈依佛门。沉寂了一段日子,再返京时,孟小冬将所有的心思给了京戏。
  婚姻的失败成就了孟小冬的事业。1934年孟小冬复出后,更是一票难求。孟小冬拜在梨园大师余叔岩的门下,成为京剧第一女须生。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孟小冬中年嫁给杜月笙。杜月笙待她还是极好的,但两人婚后相伴时日不长,杜月笙过世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
  孟小冬与梅兰芳在香港有过一次碰面,但两个人已经无话可说。没有说话,不代表已经忘记。那毕竟是孟小冬倾心爱过的第一个男人。那时梅兰芳自然不知,在孟小冬的房内,只存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恩师余叔岩,另一张则是前夫梅兰芳。只是旧照依然,旧情已不复存在。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