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四十一章 农民的体面
  金沙镇古迹修复重建工程在老游与妻子和好半个月后正式竣工,那些日子里金沙镇隔三岔五就能听到庆祝的鞭炮声,跟过大年差不多。
  最先竣工的是位于镇北的运河“御马头”——俗称皇帝渡。金沙镇地处运河大拐弯之处,河滩地宽广,易于船只停泊,遂成运河南北运输的枢纽。明清时代,这个渡口每天停靠几百艘船只,常住船工三千多人,码头昼夜灯火通明,装货卸货热闹非凡。
  据史书记载,历任皇帝视察漕运,都要从这个码头登岸。康熙三十八年正月初三,康熙帝由皇后和七位皇子随行,从北京东便门外大通桥乘舟南下,视察河工。行至金沙镇,见此地新春时节仍舟车接踵,繁忙熙攘,祥云腾空,遂停舟登岸。得知码头尚无名号,遂提笔题下了“御马头”三个字。本来应该是御码头,康熙帝觉得“码”字有石,易绊脚,不吉利,题字时去掉了石字旁。因皇帝御笔题字,当地老百姓也称此渡口为“皇帝渡”。
  “御马头”虽难以再现明清年代千舟百帆、船工云集的热闹场面,但雄伟的河堤、宽阔的河面,再加上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仍称得上国内最完美的大运河古码头,比江南水乡的码头毫不逊色。
  顺着运河大堤往镇里走,迎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户部分司”署衙。户部分司是历代朝廷督管漕粮的衙门,整座建筑结构按照嘉靖年间的图纸复原,重现了当年户部分司的辉煌。当时朝廷在全国共设六个户部分司,金沙镇能占其一,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金沙镇十字街的东南角,是一座古香古色的高大门楼院落——山陕会馆。金沙镇最鼎盛时期,共建外省会馆十二处,山陕会馆位置最好、规模最大、人气最旺。若登楼岑目眺望,四面街景尽收眼底——高楼矮屋,庭院深沉,街光巷影,商贾如云。再远处,便是卫运河波澜壮阔的水面,桅杆林立,白帆蜿蜒,颇为壮观。
  再往里走,就是阳平书院、文庙、文昌宫、魁星楼。金沙镇几处名胜古迹重建修缮完工那天,老游喝了一天的酒,他高兴呀,在江书记面前他没有食言。
  县委农工部会同宣传部、文化局、农业局、发改委、土地局出台了金沙镇经济文化振兴方案,针对城市居民“下乡”的新趋势,做出明文规定:一是对农户的宅基地和民宅,按国家政策作出明确要求。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租住民宅,期限不能超过二十年。对征得农户同意、对农宅进行改建的,必须经土地规划部门批准,依照统一规划改造,不得随意扩大、加高。租赁双方必须签订正式租赁协议,避免造成经济纠纷,农宅只能租赁不能买卖。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事和农业经营。包括在农村承租农民的责任田,种植农作物,鼓励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作物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作物。鼓励社会资本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等商贸流通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在镇里投资兴建宾馆、饭店、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鼓励书画、影视等文化名人,投资金沙镇文化产业。每一条后面都跟着硬邦邦的政策。比如,文化名人在金沙镇投资文化产业,免费提供一套民宅供其居住,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
  方案一出台,就有三百多户城市居民蜂拥而至。金沙镇从各部门抽调了好几拨人,还是接待不过来。前来实地考察咨询的人太多了,乡里和村里管事的人又不太专业,中间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昨天,李梅给江一铭打来电话:“一铭,这几天好几个同学都给我打电话,想走走你的门路,在金沙镇租一套民宅。罗奕你不是认识吗?对,就是师大的那个副教授,他老父亲就是全省大名鼎鼎的大画家云乡。罗奕说了,不管花多少钱,弄一套大点儿的民宿就行,他老父亲想搬过去住。”
  “罗奕?想起来了,前几年见过一面。原来他父亲就是大画家云乡啊?他俩咋不一个姓呢,是亲生的吗?”
  “怎么不是亲生的,他父亲用的是笔名,这笔名不是比真名名气大吗?人家还说了,你把事儿办了,他让他老父亲给你画个小品,够意思吧。”
  “不用,不用,小品就不用了,你跟他说吧,啥也不用画,房子肯定有他一套,像他这样的大文化人请还请不来呢。不过,别的我可管不了了,你让他们排队吧。”江一铭心里暗喜,想不到梧桐树刚栽好,凤凰就飞来了,而且是金凤凰。
  李梅这通电话让江一铭喜出望外。常委会上,他指着挂在墙上的金沙镇平面图说道:“金沙镇十八个村,村村有河有水,种养殖各具特色,空气新鲜,气候宜人,还有碑林、皇帝渡、户部分司、山陕会馆、阳平书院众多名胜古迹加持,这么好的地方还怕没人来?我们费这么大的劲儿干这些事儿不为别的,既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休闲和体味乡愁的好去处,更是为生于斯长于斯、缺少体面进城机会、仍处于弱势的农民寻一条新的出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面地挣钱,过上富足的美好生活。”
  《中原日报》记者苏定是东河县北乡人,紧邻着金沙镇。他周末回家,敏锐地感到金沙镇发生的变化,很可能是今后乡村建设的一条新路子。他边游览边采访,第二天《中原日报》在头版显赫位置刊登了记者发回的长篇通讯——《金沙镇为何得到城里人青睐?》,副标题是“东河县对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
  林志浩始终关注着东河,他戴着老花镜,从头至尾细细看完这篇报道。沉思片刻,摘下老花镜,拨通了江一铭的电话:“喂,一铭同志吗?我刚看过记者写的金沙镇那篇报道,你为省会打造了一座生态宜居的后花园呀,有点儿味道了。”
  林书记稍停顿一下,接着说道:“我最关心的还不是农村的美景和乡愁,而是你过去曾经说过的,为农民在家门口找一条致富的门路。你干得不错,很有成效。”
  “林书记,我做这件事正是遵从您的教诲。记得我调到市里的头天晚上,您把我叫到办公室,特意嘱咐我多关注农民生产和生活,多体察民情,探索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到东河后,我终于有机会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开展些有深度的探索实践。您还记不记得,在一次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您曾经说过,农民如今没有乡愁,只有‘城愁’。我发现,农民进城打工,虽说收入比种地多不少,但有些农民进城,既不牢靠也不彻底。不少农民只好游走在城乡之间,不断地来回往返试探,那些已经进了城的农民活得也不轻松。中国这么多人,都要吃饭穿衣,样样离不开农业和农民。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农民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乡,有个体面的职业,有份比城市不差的收入。”江一铭满怀信心地说道。
  林志浩高兴地说道:“好哇,就是这路数,你大胆去试验,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可以找我谈。好了,今天谈到这儿吧。”林志浩不喜欢长篇大论,不管多大的事,把事儿说清就行,半句废话也不愿意多说。
  “多谢书记您的关心,我记住您的话,把农民的事儿办好,把农村建设好。”江一铭感到浑身是劲儿。没想到在县里刚干了这么点儿事,林书记这么大领导,竟如此关注,如此看重。
  临近春节,各县各项经济指标都出来了,市里重点考核的GDP和财政收入,东河县在全市遥遥领先。尤其是北京的两家央企和广东引进的家电生产线,都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温州大成集团运营的工业园区几家企业,也相继投产。原来追在东河屁股后面的两三个县区,攒足了劲儿,把县里的老底儿都抖搂出来了。等全市数据公布后都傻了眼,东河县财政收入差点翻了番,这还追个屁!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