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四十七章 重病
  老书记服用了陈爱莲为他调理好的去痰剂和肺部舒张剂后,咳嗽舒缓了些,爱莲极其细腻地为老书记擦了擦有点药汁的白胡须和嘴唇,又关切地为老书记掖好被子,然后向憨憨示意用手指指外屋,俩人遂轻轻离开老书记身边。老书记此刻正瞌闭双眼,慢慢沉沉睡去。
  来到外屋,陈爱莲坐在方桌边,把药碗刚一放好,站在一边的憨憨便亲切地对陈爱莲说:“舅妈,您不是最擅长针灸吗?为何不替老书记爷爷扎两针?”
  陈爱莲对着天真可爱一脸亲切的憨憨和陈书记一脸焦急忧愁的老夫人说:“肺气肿属于肺部方面的疾病,是肺部出现了异常澎大现象。针炙大多只能改善身体虚弱、湿气重等现象,治疗肺气肿效果并不好。搞不好还有可能会使神经组织受到影响。”
  “哦,明白了,舅妈,谢谢您!”憨憨腼腆地笑笑着说。
  “憨憨真是个特别讲礼貌的好孩子,这忆花姐也真会调教儿女,舅妈就喜欢憨憨这副懂礼貌的帅气模样。”陈爱莲笑着夸憨憨。
  憨憨俊俏的脸上染上一丝红晕,极不好意思地挠挠一头秀发,笑了笑。刘有喜和陈院长、刘拥军三人同时赶到老书记家。陈院长把公社唯一台吸氧的设备带来了,他听见内屋老书记又是一阵咳嗽,遂连忙进屋让老书记吸氧。老书记吸氧后,似乎又舒缓了一些,病情暂时也平稳了些。他微微睁开眼睛对刘有喜说:“有喜,你来了,添麻烦了,老毛病啦,难为爱莲啦。”
  “陈书记,您说哪里话呢,这是我们晚辈该做的。您少说话,好好休息吧!”刘有喜微笑着把手伸进被子,替老书记把一直打弓弯曲的两腿轻轻抻直,又和爱莲刚才一样,极细腻地替老书记压了压被子的四角,他对陈院长和爱莲他们说:“让陈书记休息吧,我们去外面打讲。”说着他们几人就走出老书记的房间,来到堂房里的方桌边坐下来。
  老阿姨给他们端过茶水,点心之类,她也在方桌旁坐了下来。陈爱莲很小声地问老阿姨:“伯姆,老书记这回犯病不同于以往,气喘吁吁咳嗽不止,而且间隔的时间很短,您看我才喂他喝了去痰和舒缓肺部的草药,他睡了没一阵就又醒了。这说明老书记肺叶肿涨得厉害呢。哦,伯妈,书记的寿衣之类的丧葬品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啦。你记得不,三年前老陈那次大病之后,我就和大女儿为老陈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老阿姨有点凄凉地对爱莲说。
  “伯姆,不是我咒老书记哦,这回老书记的病情不太乐观,我估计是肺气肿已到了很严重的阶段,还是把这些东西早点准备好,省得到时十急慌忙的。准备好了,就要得哒。”陈爱莲对老阿姨说。
  “爱莲的判断是对的,老书记的肺气肿已相当严重了,估计也就是这三两天的事。早些作准备好,早些作准备好呀。”陈院长接着陈爱莲的话,很低沉地说。
  刘有喜说:“三年前老书记那次大病后,老书记早就嘱托过我,他若去后一不设灵堂挂祭帐烧钱纸啥的,二不开追悼会,就把他早点入敛到棺材里,埋到后山坡上的高处,他想天天看着穿石渡的山山水水。他说他这样才会安心乐意。”
  “是的,老倌子也早跟我讲了好几回了这档子事了。那次老倌子大病后虽说他谢绝了参与乡邻们一切红白喜事,但每次乡邻们的这些大事,他都让我悄悄上门送礼钱,但他却不让乡邻们参与和回馈我们家任何事,尤其是他的哮喘病病情,他从不让我对乡邻们透露半句,有喜和爱莲除外。老倌子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乡邻们,他说他不想打挠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乡邻们。我看安埋死葬这事也就随他好啦,只要合他的意就好!”老阿姨也说。
  “不惊动乡邻们是好的,但倒头纸还是要烧几斤的,要不太孤寒,太清静了。”陈院长说。
  “谁说不是哩,老陈就是太过朴素简单的人,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也习惯了,到时他崽女回来了,随他们安排吧!他平素最听我们大女儿的话,安埋死葬由大女儿处理好啦。”老阿姨凄切地说。
  翌日清晨老书记的儿女都先后赶了回来,一个个泪眼婆娑,伤心悲意的。尤其是大女儿陈盈盈更是伤心欲绝,陈盈盈跟老书记是最亲的,老书记也非常疼爱这个大女儿。大女儿是1940年10月中旬出生的,当时老书记正在刘邓大军129师参加百团大战对正太铁路的破击战役。身为排长的他,正带领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鬼子。他不能照顾即将临盆的妻子,就把妻子留在后方的老乡家。可是当地的风俗是是,除自家的女人,其他外姓,甚至是自己家的女儿,也不能在家里的房屋生孩子。陈福中的妻子,便在一户好心的老乡家中一处废弃的猪栏里生下了大女儿。当时的条件极其艰难,生下女儿后,一无奶水,二缺食物,老乡便从家中刚生下小羊羔的一头母羊身上挤一些羊奶,加上好不容易搞到一点小米熬成的米汤来喂养小女儿。三个月后,战斗结束,老书记才好不容易,在石家庄一处偏远的小乡村里找到她们母女。当时巳三个月的女儿因没有奶水,又缺少食物,像只瘦猴。手足细小如柳枝,软得像面条一样。老书记十分愧疚,抱着盈盈一握的女儿,心里刀割般难过,所以他就给大女儿取了个“盈盈”的名字。
  盈盈虽生性乖巧,但从小就十分的独立和好强,甚至是比同龄的男孩,她还要立事。大小事总是自己先拿主意,再征询父母的意见。盈盈16岁就入伍当了名通讯兵,如今已是通讯部队的副团级干部。她的军衔虽比大她两岁的哥哥陈钢要小一级,但在家里,哥哥对她那是绝对服从的。当然她的主意和决定,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别说哥哥陈纲,就是父亲陈福中,在大女儿面前也是言听计从。当然盈盈是非常讲民主的,她懂道理不霸道,即便自己拿的主意也是往往征询了父兄的意见,权衡各自主意的利弊之后才决定下来的。老书记身后事的安排和打算陈书记也早就和大女儿商量过,当然大女儿这回是充分尊重父亲的决定,何况她本人早就把父亲简单朴素的作风融化在自己骨子里了。陈盈盈的小妹陈苏,那就更是唯姐姐的马首是瞻了,她是个极依赖姐姐的女孩,她虽只小姐姐三岁,但凡大小事都是姐姐为她拿主意,设计好,她照做就是了。做好做不好,一概由姐姐兜底,当然她会去尽力认真地做,立争把姐姐安排的事做好,大多数情况下,她做得很好。
  三兄妹来到父亲的床前,陈书记今天的情况也出奇的好转,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吧。老书记的脸上居然有一片红晕,他让大女儿扶着他靠在床头,微笑着平静地告诉三兄妹,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同时安排老阿姨的后续生活。三兄妹含着眼泪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陈盈盈握着老父亲青筋鼓突的手,对父亲说:“爸爸,您就好好睡上一觉吧,长期以来您就是太过劳累,太过操心,才病成这样的。您的一切安排,我们都会照办的,您就放心吧。妈妈的事我已作好了安排,您也不必再操心了。”说着她俯下身,在老父亲那满是皱纹的额头上亲吻了一下,然后替父亲把手放进被窝里,把四围的棉被压好,放下蚊帐。老父亲慈详而又深情地微笑着看她细心地做着这一切,露出一脸满意的神情,慢慢合上双眼。
  下午三点,老书记安祥地离开了他后半生为之深情眷恋和一心奋斗的穿石渡。在场的所有人都满脸热泪,动容地向他们最敬爱的老书记,作最后的告别,低吟的哭声在屋子里细细地迴响着。闻讯的社员络绎不绝地赶来,拥满了老书记屋外的院落和屋边的山林水涧。低沉的哭声和着山林间凄厉的风儿,把庄严的悲鸣传播到很远很远。纷纷扬扬的春雪无声地飘落在穿石河鸣咽着的激流中,河水一浪赶着一浪朝前方奔涌而去。山山岭岭披着薄薄素洁的缟衣向老书记垂首,鸟雀也躲在山林里啾啾地哀鸣,穿石渡的村村落落此刻都庄严肃穆静立在漫天飞扬的白雪中,深情地向曾为他们沤心沥血谋福祉的老书记躹躬默哀。
  刘有喜调到公社任专职书记后,穿石渡西大队及第一生产队的干部作了些调整。被我们一向因个子高大叫做石长子的石长源,接任刘有喜担任了大队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大队电灌站站长王小毛应第一生产队社员强烈要求,接任了生产队长。电灌站便由已回乡生产劳动了一年多的刘拥军接任了。文憨高中毕业后,也按政策上山下乡在穿石渡插队。本来憨憨这一批知青是要统一安排在湘雅隶属的岳阳自办的知青点的,那里是由湘雅派出的带队干部管理的知青点,条件要比插队落户好许多。知青政策这几年也有了较大的改观,由政府和单位统一选择知青下放的地点,统一建房围院,统一伙食安排,统一劳动管理。结束了以前较分散的插队落户式管理,但仍允许投亲靠友式的插队落户。周忆花考虑自己的盲父母年岁大了,需要人照顾,经与憨憨商议,憨憨便选择了回穿石渡外公家落户。这也让周忆花和文湘河很欣慰,感觉憨憨懂事孝顺。他们嘱咐憨憨,千万别荒废自己的学业,坚持边劳动边自学,一旦有招工或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有知识有文化就是一个硬条件,而知识文化将是一个人一辈子立身行事的本钱呀。憨憨点头答应爸爸妈妈,一定不荒废学业,会把学习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做到两不误。憨憨本来就是那种马不扬鞭自奋蹄的乖顺孩子,下乡这半年多,除了积极在生产队勤奋劳动,还孝顺周到地照顾盲外公和盲外婆,这让外公和外婆非常高兴,逢人便夸憨憨的乖巧孝顺,细致体贴。这次憨憨接任了刘拥军保管员一职,他的细致认真和勤奋努力,也深得社员们的欢迎和喜爱。社员们都说,帅气乖巧而又灵泛的人怎么都出在周家呢,过去是憨憨的舅舅周德山当生产队保管员,现在是憨憨当生产队的保管员,都是周家为我们生产队保管财产,我们真的可以放心了。
  周忆花和周德山的盲父母过去走乡串户为乡邻们打卦抽签算八字,自人民公社成立后,杜绝封建迷信取缔了打卦算八字这一行档。他们没办法就只好呆在家中,生产队也实在是不好安排他们俩的活计,他们俩也实在感觉是生产队的负担。于是周忆花和周德山俩姐弟和生产队商议,他们每年向生产队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将老俩口的口粮买回来,不增加生产队的负担。同时又托邻里乡亲把父母的自留地也接过去耕种,收获归乡邻们。乡邻们平时就把田地里生长的四季时鲜小菜不时给他们送些去。但老俩口哪能安心闲坐在家中,只为等三餐饭呢?他们还是偷偷摸摸外出给乡邻们打卦算八字,测算筑屋安坟的黄道吉日。
  打卦算八字,在乡村再怎么杜绝破除,也是不可能杜绝得了的,因为人们相信命运的巧合,相信因果的轮迴。希望测算八字的人能给他们带来些好的运程,带来能够让他们命运翻身扭转的预测和建议。即使自己这一辈子命运有些不济,但他们却希望他们的后辈们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对盲夫妇虽然他们将近一生在为别人测八字算运数,但他们自己的命运却并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和口中。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始终奔走在山山岭岭的村落里,奔走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穿石渡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他们夫妇俩总是牵着一截竹竿,摸摸索索地用他们不知疲倦的双脚丈量着村落间的距离,为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对未来扭转命运的希望。每当他们身影出现在远远的山梁上,或弯弯小路的尽头,孩子们只要瞧见了这对盲夫妇的身影,就会冲着自己的爹妈兴奋地呼喊着:“爹爹、姆妈,算八字的周家大爹他们来了。”
  于是准备测八字、算运程、红白喜事择吉日、筑屋上梁选时辰的人们就赶紧烧水泡茶,迎候这对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吉祥福瑞的老夫妇。要么就在场院禾坪杨柳树下,晒着太阳,乘着阴凉,递给每人一杯热茶,然后报上生辰八字或者是诉说家中出现的诡异怪象,等待这对盲人夫妇为他们测算和解惑。要么就把这对盲夫妇,请进堂屋、房间,察看床柜家什的位置摆放,寻求他们从地理风水位置的角度,指引他们重新归置清理。于是,这对盲夫妇落座后,或男或女就搓手掌、撮手指,捏摸骨掌,口中念念有词。天地乾坤,山水雷蒙,金木水火,阴阳五行。这时听到为他们测卦的乡邻们或面露喜悦,或阴云惨淡,或额首赞同或晃脑疑问。最后盲人夫妇便画符烧纸,焚苻点水,将苻水弹点在主人的额头脸面上,或让主人将符水喝下去。或打卦抽签,解签化字,直致测八字的人家笑逐颜开,心思顿悟。这时老俩口便接过主家递来的三五分钱的毫子或折皱的纸票,放进贴身的囗袋中,喝干杯中的茶水,刮尽杯底的茶叶,放进口中边嚼边道谢。一切完事,盲夫妇俩牵着竹竿,打着小锣,沿着弯弯山路缓缓离去,再到另一户人家。
  粉碎“四人邦”后,人们亟待改变十年动乱所造成的百业凋弊,经济停滞,粮食减产,物质奇缺的困难局面。文化大革命几乎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票证满天飞,无票万事难。”是那个时代的最真实写照。粮票、布票、食油票、盐票、糖票、肉票、肥皂票………据不完全统计文革时期所发行的各种生活票证多达160多种,而每一种票证又多达无数名目的小票或地方票。甚至连城市街道和乡村公社还有自己的什么临时居住证和巧立名目的各类票证。光是粮票,从中央到地方就有两千多种,还有名目繁多的什么知青回城票,干部下乡票等等,真是无票寸步难行。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城乡阶层的极端异化,所谓吃“商品粮”和吃“农业粮”把城市和农村,人为地分化成了两个阶层。农村姑娘即便嫁到城里,也上不了户口,买不到口粮。要么从乡下背粮食去吃,要么去黑市花高价买,生下的儿女也都是上不了户口的“黑户”。
  因而这就造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极端困境,一些城市青年为了能留在城里,想方设法找关系,走后门,甚至是装病让医院开假证明,或病退回城,或因病留城。还有的下乡知青为了早日被招工或推荐上大学读书,忍气吞声接受所下放地方的某些干部的物质盘剝、人格欺凌,甚至是献身。而城市街道也把动员争取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硬性指标进行工作业绩的考核;管理公安户藉的警员也把城市户口迁入农村户口,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即便是知青回城探亲,街道也会及时上门登记,要报临时户口,规定探亲时间,如若超时就会轮番上门做工作,让你及早离城回乡。他们派人在你家门或街道里、弄堂口张贴标语口号:“我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些地方堵而不疏的政策法规,造成了知青和知青家庭的极度困惑和反感。于是煽情的各种“知青之歌”唱响全国各地,歌词悲切,音律凄凉,唱者动情,听者唏嘘。
  如《南京知青之歌》:“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我们的家乡。啊啊啊,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啊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异乡。跟着太阳起,伴着那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南京,啊南京,何时才能回到你的身旁,才能回到你的身旁!”城里有些市民还流传着这样消极的口头禅:“从前怕抓壮丁,现在怕当知青。”
  1977年7月,教育界响起平地一声春雷。再次复出的敬爱的邓小平副总理承担起分管教育和科学的重任,在他亲切地关怀和推动下,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33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座谈,在听取他们对科学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后,邓总理当即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这一意见。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一意见,正式决定从当年起,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实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做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意见》公布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齐翮是从收音机一英文频道,收听到这一消息的,那一晚,他先是吃惊,怀疑消息的真伪,他不敢相信在粉碎“四人邦”刚刚一年的时间,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会来得这么快。但他还是被震撼了,他激动得大哭起来,哭过之后,他陷入深沉的回忆之中。齐翮出身于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随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整体起义投诚过来的。1948年10月蒋介石纠集国民党11个师,发起了塔山攻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顽强地阻击了敌人的进攻,奠定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17日,齐翮的父亲,齐东林所在驻守在长春的曾泽生部60军26000人,在曾泽生率领下全体起义;接着原东北副总司令郑洞国也率部投降。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东北野战军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将国民党第九兵团包围,经过两天英勇激战,歼敌十余万人,活捉敌人高级将领廖耀湘等人。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终于取得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辽沈战役结束后,齐东林被编入解放军某部野战医院,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齐东林邂逅了齐翮的妈妈,解放军某部野战医院的院长,沈月珍,于是俩人结婚并转业到长沙地方医院,翌年年底生下儿子齐翩。1956年底,为支援长沙高校工作,齐东林和沈月珍一同调往刚成立的长沙水力电利学院,任院医务所正副所长。
  齐翮他有四兄弟,他为兄长,从小就聪明智慧,六岁半读书,成绩一直是班里最好的,而且他活泼可爱,嘴巴甜甜的为人又乖巧,因此很讨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刚上一年级在学校元旦汇演时,老师把他抱着上舞台,演唱《桂花开在桂石崖》,清脆的童声和幼稚的表演,引得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欢笑鼓掌,他却依旧拖着跑调的声音,淡定地唱完,然后又是老师把他抱下舞台。齐翮还擅长在班上给同学们讲故事,常常连比带划把爸爸妈妈讲给他的故事绘声绘地再给同学们讲一遍。《七只小山羊》、《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尤其是讲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被骗子骗的可笑的皇帝,竟然光着屁股游行的那一段,把小朋友听得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是捧着小肚子在地上打滚。
  到三年级时,齐翮已是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了,常代表学校低年级参加少儿故事演讲,少先队夏令营等活动,而且给学校争回不少荣誉。刚进五年级就上台指挥全校广播体操,台下的两个弟弟分别在三年级和一年级,看着在台上哥哥的指挥做广播操。那种荣耀和自豪让俩兄弟一回到家便争着向爸爸妈妈叙说,让爸爸和妈妈也好生高兴。在家里,齐翮是拥有绝对地位的哥哥,弟弟们对他言听计从,从不敢顶撞哥哥。当然哥哥也特别关爱弟弟,带他们去学院大操场玩滚铁环,打陀螺,扔弹子等。他还带着弟弟们去澡堂洗澡,并把弟弟的小裤衩搓洗干净,他想为妈妈分担家务。有时齐翩还牵着弟弟们去食堂打饭菜,兄弟们或挎着装有铝饭盒的饭篮,或提着装有菜盒的小布袋,一路上走走停停很让路人们感动。在家呢,齐翮早早地就学会了捅煤炉烧水,给弟弟洗脸洗脚。他还会给最小的弟弟穿衣服,送他去学校幼儿园。总之,爸妈工作繁忙,家里就全靠齐翮这个小哥哥操持了。齐翮四兄弟,每隔两岁一个,特别齐整,而且个头也呈梯形。四兄弟也很简朴,基本上是老大穿不了的衣服下放给老二,老二穿不了的下放给老三。60年代物质匮乏时,一包古巴红糖块,一盒麦麸面饼干,总是由齐翮分给弟弟们,齐翮最先拿,常常是捡最小的或最少的那一份拿。父母也感动,弟弟们也很高兴,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虽简朴清苦,但和顺快乐。
  邻居总是笑着说:“齐所长、沈所长,别人家只两个儿子,都争吵打闹,甚至是一儿一女也还时常争吵打闹。怎么你们家四个小子却从不争吵打闹,你们是实行军事管制吗,儿子们这么听话?哈哈哈。”
  齐翮的父母亲也笑着谦虚地回答邻居说:“我们家从不实行军事化管理,而且非常民主,他们有个懂事的好哥哥,三兄弟都听他哥哥的。他哥哥的话,甚至是比我们父母的话,还管用呢?”
  齐翩在小学升初中的区统一考试时,以一篇作文“记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而名冠全区,后来这篇文章还被编入长沙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辑,被很多学校当作小升初的范文在小学毕业班推荐阅读。进入初中后,齐翮的各科成绩又很拔尖,尤其是他对语文和物理两门课程兴趣浓烈。他利用课余读了很多文学书籍,他的涉猎又广,把学校文史哲一类的书籍借来放在书包里,常常是卷不释手。物理方面,他不仅仅是满足学校课堂老师所讲的知识,他还试着动手,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组装矿石收音机,扩音喇叭,闹钟等。在家凡是安装电灯,修理电扇等都是自己功手。齐翮在班上具有较强的领导与组织能力,班主任周一把一周的班工作安排后,就由齐翮协同其他班干部去落实去完成了。而且由于齐融涉猎广泛,文学知识扎实,齐翮还具有较强的演讲水平,学校晨会上齐翮的的演讲常常是掌声如雷,很受学校师生们的好评与赞赏。初二时,齐赢很快就凭借他独具才华的个人举荐和演讲当上了学校学生会副主席。他的组织能力强到学校老师都很佩服,老师们说:“齐翮就是天生具备领袖能力的人,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不错。”
  到了高中,齐翮更是开挂了一样,除各科成绩拔尖外,凭借初中扎实的物理与语文科的坚实基础,他的物理和语文两科成绩无人能与之比肩,他简直就是一骑绝尘,让年级其他同学难以望其项背。语文和物理老师都抢着他做课代表,但最终还是物理老师占了上风,齐翮成了物理课代表。语文老师有点不服气,就争取齐翮做了学校文学社社长,并任校文学期刊《潇湘文苑》的主编。这虽然分散了齐翮一部分精力,放在语文学习方面。但这并没有削弱齐翮物理科课程的学习,他物理成绩始终排在第一的地位,在校和区市组织的各项物理竞赛活动中,他仍独领风骚,始终就稳稳地坐在第一名的位置上,纹丝不动。他与同班同学吴军及后来从福建转来的肖自如三位同学,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之为校物理学科的“三剑客”。当然语文老师也因齐翮办的《潇湘文苑》校刋,获全市各中学文学校刋第二的骄人成绩而脸上有光。尤其是齐翮和文学社的副社长叶小婷一系列的文学评论文章,洋洋洒洒,思想深刻,论辨性强,且文辞辛辣犀利,很有说服力,深受师生们的喜爱。老师们总是欣喜地评论齐翮和叶小婷的文章说,想不到他们还是一个高中生,有些评论文章竟然比那些成年评论家的文笔还老辣。入木三分充满辨证性,富有逻辑性的评论观点加上华丽富贵的文辞运用,跌宕放达的行文结构,很值得一读,实在是在学生中不多见的。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