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三十六章 王小毛
  我们插叙了肖桂秋春节从千万里的北国边防线上回到穿石渡探亲的一段虽短暂却无比美好的简单情节之后,还是让我们回到落户在肖汉明家,这位长相酷似帅气肖桂秋的小小知青王小毛身上吧。因为这个小小的英俊少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王小毛生性聪明又帅气,一看就是有教养,懂礼貌的好孩子,那为什么他会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呢?
  王小毛岀身在高级知识份子家庭,他是家中的独子。他父亲和母亲都是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主任医生,但按那时注重血统论的年代,王小毛父母亲的家庭出身都不好,且海外关系极其复杂。王小毛的外公原是国民党外交部美洲司的副司长并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的外交公使。王小毛的妈妈在美国生,美国长大,大学就读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王小毛的父亲,家庭出生身也不好。王小毛的爷爷是国民党行政院的高官,王小毛的父亲也是美国生,美国长大的,何况他家除父亲一人当时在大陆国民党行政院做高官,家中的几乎所有人都在美国生活学习,成家参加工作。王小毛的爸爸大他妈妈四岁。他爸爸和他妈妈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同学,只是专业不同,他爸爸是口腔医学,妈妈是临床医学。
  1953年,这对年轻的夫妇受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的感召,一同回到祖籍湖南长沙,参与祖国的建设。俩人同时分配在省人民医院,一个是口腔科主任,一个是内科室主任。王小毛1957年6月出生时,妈妈巳是32岁的高龄产妇了。生王小毛时难产,子宫大出血,王小毛妈妈的身体恢复得一直不太好。文革初期因受不了无止境的批斗,在长沙北火车调度场卧轨自杀。父亲也在文革初期被批斗后,下放到浏阳永和磷矿劳动改造。
  当时王小毛刚满九岁,读四年级。突然的家庭变故,让这个九岁的孩子不知所措,他的家被红卫兵抄了后,贴上了封条,他成了无处可归的流浪儿。后来是一个从前跟他们家,来往不多沾点远亲的姨妈,好心收留了他。姨妈家儿女多,家中十分困难,姨父是拖板车的,整日为煤店拖煤,累得半死,收入极少。姨妈带着两个女儿在家糊纸箱纸盒,天天糊到深夜,也挣不了几个钱。王小毛的到来,令这家经济更加困难,一个九岁的孩子正长身体,要吃要喝的。加之,王小毛家从前在家不说锦衣玉食吧,至少是比一般老百姓的日子要好许多,突然家庭遭遇变故,让王小毛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东西南北了。王小毛又不太懂人情世故,还是原来在家时被父母亲宠溺的作派,这自然遭表子妹们的嫌弃,因此,日子过得十分凄苦,吃不饱,要做家务,做不好还要挨表姐的打骂。姨妈也无暇顾及他,他便经常宁愿在外流浪,也不回姨妈家。
  在学校毛小毛就更惨了,经常遭红小兵们群殴漫骂,骂他是黑五类反革命特务的臭崽子。老师们虽大多同情王小毛,为他遭遇的家庭变故而叹息,但又沒办法去帮他,当然也帮不了。老师们除有时喝斥下欺侮王小毛的那些顽劣学生之外,也顾不了王小毛那么多,久之便见惯不惯,只好听之任之了。一个九岁的孩子,一个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后代,一个曾经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好学生,他不明白命运为何突然把他抛到了这样悲惨的深渊,他常常护着油亮的少爷西式分头,任凭身上被棍打拳击脚踢。后来,有同学看他护着头,就故意抓扯、拖拽他的头发,他常常被抓扯掉大把大把油黑发亮的头发,他检起这大把大把散落地下的头发嚎啕大哭。后来他索兴去到学校对面小巷的埋发店,哀求那个老一点的理发师傅给他刮了个光头。但这一来,同学们的恶作剧就更加升级了,除喊他:“光电泡、光电脑摸贱、光电油”之类的浑名外,还你上去拍一掌,我上去拍两掌,直打得小小无助的王小毛眼冒金星,头晕脑胀,哭喊连天。
  一次放学后,他被一群对他欺侮惯了的同学,堵在校门口对面的那条小胡同里。巳是十一月的初冬季节,可怜的王小毛还是穿着一条单薄的裤子,而且裤裆都破了。其中一个比他高大许多的同学,手里拿着一根不知哪儿检的锈铁丝,勾住王小毛破烂的裤裆一扯,意趣地笑着说:“看王小毛的细卵鸡子呀,快看呀白嫩的小卵鸡呀。”说着他扔掉手中的铁丝,就去抓王小毛的鸡鸡。
  可怜的王小毛两手护着裤裆,哭喊着:“救命呀,救命呀!”那个同学狂笑着弯下腰,扯开王小毛的双手,一把抓住王小毛的卵鸡蛋蛋一捏,立时王小毛痛得大哭起来。他弯腰检起地上的锈铁丝,就去扎那个还弯着腰抓住自己卵鸡蛋蛋正得意的高大同学,那同学脸往上一扬,王小毛手中的铁丝,正好扎中了那个同学的右眼,那个同学立刻痛得哭喊着在地上打滚。
  其他围观的同学便七嘴八舌叫喊起来:“王小毛扎人眼睛啦,王小毛扎人眼睛啦……”这一幕欺侮王小毛的闹剧,被胡同理发店那个老理发师傅,看得清清楚楚。后来那个高大的同学,捂着被扎伤的右眼,痛打了王小毛一顿后,哼哼着回家去了。他家里父母亲都去上班了,只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在家,平时,这个高大的同学在家也经常欺侮自己的姐姐,所以姐姐也不管他,自己吃了午饭,径直回自己的学校上课去了。等到这个同学的父母下班回到家,把这个顽劣的儿子送到医院,医生抱怨他的父母不知痛惜儿子,并告知他的父母,他们的这个儿子的右眼由于瞳仁被伤,晶体已流失不少,加之又救治不及时,即使伤愈后恐怕也无光感了。
  后来学校和街道派出所来调查,那个老理发师将看到的全过程详细告知他们,加之参与闹剧的几个学生也据实相告。派出所最后判定王小毛虽属正当防卫,但防卫过当,责令赔偿一半医疗费。但在得知王小毛的家庭情况后,派出所也无奈,那个同学的父母也只能认倒霉了,谁让自家的孩子也不是省油灯呢?只好强求学校开除王小毛,学校为了推托责任,也就将弱势的王小毛开除了。王小毛的情况,经派出所好心干警反映到居委会,居委会多次和省人民医院协商,起初省人民医院的造反派头头朱学勤死活不肯对王小毛予以同情。后因造反派中另一个头头看王小毛实在可怜,于是瞒着朱学勤与居委会协商签字,由省人民医院从王小毛父亲的名下,每月领取十元钱补助王小毛的生活,予以王小毛人道主义关怀。
  听完王小毛的自述,肖汉明两夫妻巳是泪流满面,哽咽不已。肖汉明搂着王小毛说:“伢子,你放心,肖爷爷这里以后就是你的家了,你在这里不会受到任何欺侮,你正长身体,今后饭要让你吃饱,衣要让你穿暖,家里的事,你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和梅生一起看书学习玩耍。”
  王小毛听罢,流着眼泪在肖汉明老夫妻跟前说:“爷爷,我一定听您和奶奶的话,好好生产劳动改造。”在王小毛稚嫩的心灵里,他以为这次让他下乡,和他爸爸被送去浏阳磷矿劳改造是一样的。王小毛从父母以前的溺爱关怀中,一下子遭遇了这几年如同炼狱般煎熬的境遇,他也开始慢慢成熟起来了。他学会了吃苦耐劳,他学会了忍气吞声,他学会了察眼观色,他学会了知恩图报,他更学会了保护自己的尊严。这次居委会让他这么小的年纪就下乡,也是看他在长沙既无可以收留他善待他的亲戚,又看他整天流浪街头,也不符合送他去孤儿院的条件,更没有哪家街道厂敢收他做童工,于是便推托责任似的把他往农村塞。王小毛在下乡途中遇到齐翮,叶小婷和赵湘蓉后,他感觉自己终于遇到了好人。尤其是落户到慈祥亲切的肖爷爷家,王小毛更是从俩老人亲切怜爱关心哈护中仿佛见到了青天一样,所以我们这位可怜又可爱的小毛,他善良聪慧的天性在穿石渡以后的岁月中就大放异彩了。
  在肖汉明爷爷家,王小毛勤快得像只采花的小蜜蜂,只要他有看到和想到的家务事,他都会去抢着干,并尽可能干好,他尊敬爷爷奶奶两位好人,他爱护梅生弟弟。尽管他比梅生仅仅大了三岁,但他懂得放让,懂得体贴爱护这个有点恃宠耍性子的小弟弟。梅生也从开始对王小毛的敌意中,慢慢接受了这个安置在他们家的知青哥哥,何况这个漂亮可爱会心痛人的小哥哥,对他是那么的谦和放让和关爱呢。王小毛也得到了队长石长子和社员们的同情,生产队从不派他干脏活重活,总是让他和队上的妇女一起干活。
  穿石渡虽不是一处脱离社会,脱离政治的世外桃源,但它是远离繁华,远离喧嚣,远离政治集中城市的穷山僻壤,这里的父老乡亲更多体现出的是淳朴善良的天性,体现出同情弱势的本能。齐翮和叶小婷在下乡的前夕和途中,了解到王小毛的境遇后,也商量着每周为王小毛恶补文化课。他们在给王小毛补课的同时,也顺便帮刘拥军和肖梅生辅导功课。
  肖汉明老两口喜出望外,他们听传言说下乡的知青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好吃懒做。怎么下到我们队上的这四个知青,都这样文明礼貌,知书达理,勤奋努力呢?难怪俗话讲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啦!”也难怪在齐翮下乡之前,齐翮的妈妈要亲自来联系刘有喜,把齐翮放到他们家,她正是看重穿石渡这里,善良淳朴的民风,她才根据上山下乡中可以“投亲靠友”的政策,把齐翮放到刘有喜家的。这四个插队的知青,就这样成了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份子。他们将在这里生产劳动,生活学习;他们将在这里涵养个性,修饰礼仪;他们将在这里培育善良淳朴的品质,修养坚韧果敢的个性,总之,他们的青春岁月将融入穿石渡这方青山綠水之中,他们将和这里勤劳智慧,善良厚道的乡邻们结下深厚的情谊和不解的缘分。
  齐翮的到来,让陈爱莲也欣喜不已。这齐翮虽然实在不善农业劳动,但他的学识广博深厚,外语的功底十分扎实,他又爱好文艺歌唱,且说话唱歌,嗓音磁性悦耳,极富感染力。陈爱莲的学校正需要这样素质较全面的老师,她便向校长建议让齐翮先在学校代代课,校长欣然接受。她又疏通刘有喜负责的西村大队,这一步虽必要,但最简捷。刘有喜和大队部几个领导一商量,大家立马同意了,这样齐翮下乡在生产队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到穿石渡学校当老师去了。队里其他三个知青都替他高兴,都来祝贺他。同时决定,学校这里,作为他们与长沙和其他地方联络通讯的大本营,今后所有信件包裹都由他代收转交。但说好,只能代收转交,不能私自拆开偷吃、偷看,齐翮笑着答应了。
  王小毛说:“齐翮哥哥,我的例外,你可全权处理。”
  心直口快的赵湘蓉笑着对王小毛说:“你算啦吧,就算你等到海枯石烂,小毛你也不会有包裹信件往穿石渡寄的。”
  善良心细的叶小婷立马示意了赵胡蓉一下,她怕赵湘蓉这话伤着王小毛啦。聪明的王小毛笑笑说:“小婷姐姐,湘蓉姐的话或许是对的,我可能没什么包裹信件,我妈妈过世了,爸爸下浏阳磷矿了,现在他自身都难保,哪能会有顾及我的机会呢。湘蓉姐的话我知道是开玩笑的,没什么恶意,我不会敏感介意的,这些年我都习惯了别人的冷眼恶意,甚至是打骂。到了穿石渡这儿遇到你们和肖爷爷一家人,我不知有多高兴多喜欢。比之在长沙,我都感觉简直是上了天堂了。嘻嘻”赵湘蓉舌头一伸扮了个鬼相,四人遂又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王小毛却是四位知青中,第一个收到家信的。况且他的这封信还颇有一段传奇的过程。这封信是王小毛的父亲早在三年前寄到省人民医院的。医院在最近的一次大扫除时,一名清洁工想将废书报废纸张清出来卖掉时,他突然发现了这封信,他便收了起来。这名清洁工当年看牙时,认识了王小毛的父亲王柯,王大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人品让他铭记心中。王大夫家庭的变故,他也十分同情,但他又没有办法替王大夫纾难。他拿着这封三年前王大夫写给年幼儿子的信,几经曲折终于在居委会,找到了王小毛安置的地址,于是就把这封信重装信封,寄到了穿石渡人民公社。公社守大门的一个老阿姨,几经转折才将这封三年前就寄出的信交到王小毛手中。
  王小毛拆开信,认真地阅读起来,信中父亲对小毛的情况分外担心着急,千叮咛万嘱咐,让小毛学会自强自立。同时,他还告诉小毛他分在浏阳磷矿挑矿渣的一些事情,他让小毛放心,他很好,很平安。他还让小毛不要放弃看书学知识,他说最终能让人战胜命运劫难的是知识。他还把孟子的一段话,抄录在信尾,让他们父子共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小毛不懂这段话的意思,把信拿给住在对面的叶小婷看,叶小婷详细地一字一句,翻译解释给小毛听。小毛点着头,答应父亲的嘱咐和劝勉。
  王小毛央求叶小婷代他给父亲写回信,叶小婷说:“小毛,我和齐翮给你补了这久的课,今天是老师考试你的时候了。你把你爸爸的信再读上几遍,体会下你爸信中所表达的内容,然后把你要给你爸爸最想说的话写出来,信就写好了。你先打草稿,等草稿打好了,我给你修改好,你再誊抄下来就行了,我给你拿纸笔和空白信封吧。”
  小毛答应了,他开始打草稿,写了几行又划掉,写了一页又撕掉,抟成纸团扔在地下,一会的时间,地下扔了四五个纸团。叶小婷严肃地扳着面孔:“小毛,认真点,给你爸爸写封信这么难吗?我哪有那么多纸给你浪费呢?”说着,她弯腰拾起地下的纸团展开读起来。她耐心和霭地跟小毛说,这里应这样写,那里该那样写,在叶小婷的耐心指导下,王小毛人生第一封信就写好了。信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爸爸,您好!我在我下乡美丽宁静的山村给您写信。您三年前给我的这封信,好不容易几经周折,收到了我的手中。这封信是那个你跟他看过牙的,你们医院好心的保洁大叔,从要烧掉的废纸堆里,不经意找到后寄给我的。您信中的内容,我已悉知。您在浏阳磷矿挑矿渣,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休息,注意身体。
  敬爱的爸爸,我下乡的地方是湘南的山区水乡,这里青山叠翠,绿水长流。我在这里遇到了世界上最朴实,最善良的老乡们,他们对我十万分的友好,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在这里比长沙好一万倍,您放心吧!这里还有和我一块下乡插队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们对我也特别关爱和亲切。尤其是齐翮哥哥和叶小婷姐姐,他们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天的宝贵时间,为我补习文化课,他们的学问可深可好了。这封信就是叶小婷姐姐指导我写的。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您的儿子、小毛敬上!
  1970年5月26日”
  王小毛写好信后,叶小婷审读过后,大大地表扬了王小毛一番,这让王小毛极受鼓舞。然后叶小婷把信装进信封中,让王小毛写上地址,封好后,交给了齐翮寄走了。王小毛便天天盼望爸爸的回信。
  齐翮在学校很受师生们的欢迎,陈爱莲安排他先做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初中一年级语文课。同时把穿石渡西村上学的孩子早上和傍晚来学校和回家的安全管起来。学校原来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学校文艺队的张老师,她卸掉辅导员后,就可以除了上课,全部精力放在学校文艺队的工作上了。学校文艺队自余春桃被江华瑶族民族歌舞团招走后,体工队又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被地区体工大队招走,他们擅长的项目是艺术体操和举重。地区体工大队的两位教练,十分看重他们,认为只要他们继续刻苦努力,他们进省体工大队的希望是很大的。因此学校现在十分重视这一项工作,张老师和吴老师也积极努力地,对具有这方面专长的学生抓紧培养。学校的各种活动也开展得热烈而丰富。
  齐翮的到来,为学校文学社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他把从长沙带来的书,在学校文学社开辟了一角,叫“进步阶梯”,这一举措,得到学校师生们热烈的拥护。他接手张老师的负责的校刋《穿石河流》也办得很好很有深度,栏目设计和稿件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刋物的质量上去了,可读性在同学们中就大大提高了。穿石渡学校的学生,在那动荡的岁月里,能静下心来读点东西,实在是他们的幸福。正如同当年,刘有喜和周德山遇到了长沙一师来的邓老师一样,他们所接受的文学培养的确较其他农村学校学生广博深厚不少。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凡是那些年在穿石渡学校读过书,并热爱文学的学生,他们高考的语文成绩,都较其他学校要好,这也是后来,县文教局负责高考工作的领导,汇总的情况报告。农村学校图书资源十分匮乏,有些农村学校除课本和毛主席语录外,其他的书籍没有一本。加之那样的非常时期,在加强文学修养的培养方面,对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几乎是奢望,甚至是还要遭打压。穿石渡这样的农村学校能有如此的超时代眼光,应归功于陈爱莲副校长。陈爱莲能具有这样的眼光和胸襟,也要归功她那酷爱陶渊明的师塾老父亲,和她自身积累的文学修养和功底。之所以她一眼就看中齐翮,并全力举荐他来学校代课,也正是她睿智而深邃的思想,与洞析历史的长远眼光所起的双重作用吧。
  穿石渡西村第一生产队的四个下乡知青,他们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学习的情况,很快得到了县知青安置办公室的高度贊赏。他们把这一情况写成汇报材料,向上级汇报后,被地区和省里的知青安置办作为典型推广。当时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正在散去,许多地方上山下乡的工作,都因安置不当出现困难和阻碍。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知青安置,被上级誉为既是智慧的体现,又是人文的关怀。于是来参观学习的,来观摩取经的,一拨又一拨,到后来不仅仅本省的,甚至还有外省的。刘有喜和石长子在汇报这一安置经验时,不虚夸,不上纲,而是据实相告。的确,当时队上像余姜氏和彭刘氏这样的特殊情况,正好就适宜安排叶小婷和赵湘蓉这两个女知青。至于安排王小毛到肖汉明家里,有人说是“以貌取人”只因为王小毛和肖桂秋有几分挂相而已,其实并非完全这样,还因为肖汉明夫妇为人善良厚道,尤其是肖汉明看人看得极重,本来家里就桂秋一独子,桂秋参军后,家里更少人,梅生一人也显得有些寂寥。慢慢的参观的人,从他们大实话的报告中找不到任何政治噱头,也就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
  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四个知青,下乡将近半年,最受益也是成长最快的当数在肖汉明家的王小毛了。6月26号,就在他给父亲写信的一个月后,他终于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不仅仅赞扬了小毛的信,写得多么多么好,而且还祝福他13周岁生日快乐,爸爸告诉小毛,他十三岁的生日是在6月28日。爸爸还在信中对小毛,视同己出的肖汉明老人及肖汉明老人一家,表示了最诚恳的感谢,对齐翮和叶小婷及赵湘蓉,给予小毛的学习帮助表达了诚挚的谢意。王小毛读过父亲的来信,欣喜若狂。这王小毛从八岁时就没人给他庆过什么生日啦。八岁之前的生日,那可是爸妈按美国的方式跟他庆生的,家庭变故后的这几年里,他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生日了。现在他从父亲的来信中,知道了自己的生日是6月28号,而且又得到了父亲最关爱的祝福,他哪能不高兴呢?
  王小毛拿着信在肖汉明面前,在三个下乡的知青伙伴面前喜形于色,这也感染了大家。肖汉明和老伴商量后,决定后天为王小毛过生日,并请上另外三个知青伙伴和刘有喜、石长子队长一起,为安置在他们生产队的知青过第一个,远离他们家人的生日。王小毛兴奋感动,他抱着肖汉明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肖汉明笑着对他说:“小毛,是不是谗抱了,想叫爷爷抱抱?爷爷还能抱动你吗?你看这半年,你个头已超过爷爷啦!”
  肖汉明这一说,王小毛高兴的蹦跳着,去拿尺子量身高。呀,1.68米,比来时窜高了整整18公分,来时刚1.5米,又矮又瘦。现如今在肖爷爷家吃得饱吃得好,不但长高了18公分,而且还长胖了些,长得更好看了。本来就白净的削尖脸,如今圆润了些,白里透红,笑靥如花。原来是雪白光亮的光头,现在留的是板寸头,也更显少年的英俊味道。肖奶奶为他缝制的黑色毛蓝布裤,把他修长的两腿衬得挺抜高挑,一件对襟的白色毛蓝布袿子,穿在上身英气勃发,尤其是那中式的衣领,把他雪白的长脖衬得格外有气质。这一身虽是穿石渡本地少年的普通着装,但穿在王小毛身上,更把他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彰显出一种别样的气韵。站在大伙的面前,那种少年英才,神彩奕奕,青春飞扬的气势,直叫人目不转睛,爱慕流连。
  王小毛本就天质聪颖,悟性超群。在这里遇见齐翮和叶小婷这两个按现时流行说法的“超级学霸”,耐心而细致地对他文化的恶补,王小毛如同开了挂一样,脑洞大开。初中的全部知识,都一股脑地全盘接收,超前领会。原本家庭变故前,父母在家对他的语言教化就是中文和美式英语,经齐翩给他的单词补漏和丰富的教学,他现在与齐翮单独会话都是一口流利悦耳的纯正英语。他也和齐翮一样,不借助工具书,就能把雨果的全英文版的《悲惨世界》,慢慢读完。对书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用英语背下来,让人听了如坐春风。这让叶小婷都几乎惊掉下巴。她常想,王小毛父母的基因怎么这样强大呢?王小毛真是可造之材,假以时日,他再遇春风化雨,定会是高入云天的栋梁。而且王小毛的努力学习,发奋上进又直接给了肖梅生和刘拥军俩个小学生很深的影响。
  王小毛只要去齐翮那儿和叶小婷那儿,总要带上肖梅生,而齐翮也总是带上刘拥军。肖梅生正读四年级下期,快十岁的他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在班上他是班长,成绩又好,组织能力又强,威信也高。在家里爷爷奶奶痛爱,外婆小姨痛爱,他是在爱的蜜糖中长大的。他虽有点点小骄纵,但他懂礼仪,敬长辈,爱劳动,务学习。刘拥军就更不用讲了,爸爸妈妈一对有知识有文化的老牌高中生给予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培育,爸爸的数学,妈妈的文学都让刘拥军底子打得牢,基础夯得实。齐翩自落户在他家后,他和拥军俩一间房起居,齐翮常常跟他讲文学,讲山外的世界,这刘拥军在文化学习上几乎开了挂一样。
  刘拥军大肖梅生半岁,却高他一个年级,但俩人却是最要好的朋友。有什么秘密,只有俩人能共享,有什么心得,两人共诉衷肠。俩人只有上课不在一起,上学、放学、下课、吃午饭都在一起。甚至是有时晚上温习功课晚了,还在一个床上睡,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肖汉明托付陈爱莲让肖梅生中午,在老师食堂搭伙,他怕孙子懒得把带的饭送到食堂热而吃凉的。这俩孩子人见人爱,齐翮和王小毛等四个知青也是对他俩非常地喜欢。所以,四位知青也自然成了这俩孩子的课外老师和学习榜样。这让刘有喜、陈爱莲、肖汉明都很高兴,自然,他们对安置在这里的四个知青都爱护有加,视同亲人。的确,这在当时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千千万万知青中和他们落户寄居的千千万万户房东家庭中是不多见的现象。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