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数从一加到十是五十五,而先天八卦卦数加起来只有三十六,剩下十九,九代表的是金,实证金位居外圈成为金刚相,十代表真空,位于内成了真空妙圆相。
所以古人画的先天八卦所要表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先天金刚法相。
祖师接着又讲了洛书,他指着洛书的黑白点说,洛书是表达我们内在阴阳二气生成属性的方位。
上南下北,分为九宫。有“九宫之意,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的口诀。
古人根据洛书又画出了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给洛书的黑白点数赋予了后天的八卦属性,用来表达后天水火主事所形成的自然格局。乾坤颠倒,乾居西北,坤居西南,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居东南,艮位东北。
我们可以从先天后天的卦数关系,领悟到后天八卦属性的由来。最主要的就是先天的巺风,卦数为五,先天的真空,没有卦象,其数为十,分别成了后天八卦的中央戊己土。戊土居中,代表识神,己土外圈,代表元神。
而先天的外圈金刚数九,在后天八卦里却成了离火太阳。由此看来,要再返回先天,必须把元神放回到离卦太阳宫内才行,这就必须要让元神经历浴火的锻炼才能完成。
后天八卦还有个特点就是无论横竖或者斜横,数字加起来都是十五,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把横竖或者斜横联横起来,就变成了戊己十五元神识神的一部分。
无论纵横,只要经过三次联横,就能完成所有卦数成为戊己,从而归元到戊己能动状态,成就元丹。
然后再打开离宫心口,将所有卦数收入离宫后,经过真火锻炼返回到先天真空金刚状态。
我们都知道,数微则能动,但得一,万事毕,在后天状态,我们能动能用的恰恰就是这坎宫一点白。这一点白就是黍米之珠,它生于坤,藏与坎,周流八方,抽添增减。
正如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灵石,既能补天,也能破天。十方无敌,位与天齐。
后天东南巽位数四,如得一数即成数五,而成先天之风相,故将此黍米之珠安住东南巽位,正对西南坤为,西南坤为卦数为二,加一为三而成离火,减一为一而成坎水能流动。
所以古人依此道理创造出奇门孤虚之法,顺逆堪转,而得风火法水以成周天运转之势。从而达到移形换位,联横十五,归元戊己的作用。
祖师讲的如此精细,各位同修听的是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一真本就精通河洛,如今听到妙处,融会贯通,方才知根知底,找到河洛祖宗。
祖师又补充道:天一生水一白点内观能见,就是止念清净时的那颗黍米之珠。
地二生火两黑点不见,但可见到真火玄牝。
天三生木三白点可见,乾三连三星一线天人合一定慧等持时即可见到。
河图正好表达了佛祖目睹明星升起时前后白点变化的过程。
佛祖最先看到一个白点,名众生,后来是三个,五个,七个,最后是目睹明星升起的一个白点(也就是数九归一的九个白点)。
数九归一后才明白一切众生本来俱足佛性。所以佛家才有用头顶一、三、六、九个戒疤来表示具戒层次的。六个戒疤是为了和三对应,也代表六度圆满,六根归一。
古人按点数的变化,一、三之后应该是七,所以应身成就戒疤为六,点数为七,目睹明星升起时,数九归一,戒疤为九,虽见一点,但具九数,所以用九个白点表示。
河图一三五七九白点可见,二四六八十黑点不可见,用来表示天地阴阳五行的变化(周易)过程,从而彻悟分段生死轮回只不过是周易的一个过程而已。
一尘丹道的修证次第就是要次第证到黍米珠、元丹、金丹、大还丹、无极丹、九转金液大还丹和紫金丹。
这其实也就是次第经历内在的河图一个白点(黍米丹)、两个黑点(玄牝金丹)、三个白点(大还丹)、五个白点(无极丹)、七个白点(九转金液大还丹)和九个白点(紫金丹)的过程。
祖师讲完这些,各位同修才算明白了一尘丹道法脉的次第原来就是利用洛书的特性,演化河图的过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五教同源归河洛,夜梦家母诉真情
第十一回五教同源归河洛,夜梦家母诉真情
祖师讲完河洛,又叮嘱明天就要下山的同修,中国的五大教儒释道回耶其实都是在演绎内在的河洛,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儒教: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四书六经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中被烧毁了,所以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包括易经都是在阐述内在的河洛的,《大学》的“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就是在描述明德德满的天人合一状态。易经更是直接在演绎河洛完整的变化过程。
释教:佛陀最初,也就是释迦牟尼被称为浮屠,经过西域传到中土以后,就被翻译为佛陀,然后将此教称为佛教。
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