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的靠山就是娘家人,俗称外司人或外门。妇人若出了大事情,就希望外司人打土官司,能够替自格出恶气。而且,外司人不局限于一家几家的近亲,也不局限于一个小湾村,所有同祠堂的人、甚至也不同祠堂而同姓的家门都在内,因此便有了“在活一滴血,死后满山红”的说法。如果嫁出去的女子出现非正常死亡,娘家整个祠堂、整个姓氏的人都像挨了打、蒙了羞一样,都像是自格家死了亲人一样,悲愤不已。本来,出了人命案,按理得依靠政府公安去处理,可这一类的人命案,十有八九是自杀,加上地方地境的人不可能将养在家中水缸里的鱼捉出来,丢到外面的江河里去,因此死者既占不到理,又得不到法,可谓白日死了算是白死了,夜晚死了算是黑死了,到阴曹地府也会哭哭啼啼,出不了一口恶气。历史的经验告诉山里人,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依靠政府出面解决,只有死者吃亏到底,娘家人更是赔了亲人又丢面子,在人前说不起大话,在世上走不了大路,甚至连去行祭礼也坐不了上席呢。要替死去的亲人挣回一口恶气,为自格挽回一点薄面,只有先下手为强,在政府公安插手前,胡乱地打一场土官司。要打赢这样的土官司,依靠几个近亲是不行的,如果一到对方就被层层包围切割,岂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必须组织大队人马,每家每户都得去人凑分子,男妇老少都行,人越多,气势越大呢。如果有的人不愿意参与,那么也好,你屋里也有姊妹,也有亲人,也会有事需要同湾同族同姓的人帮忙,到那时,你就是再有钱,也休想把磨推转,你就是从天光跪到天黑,膝盖跪得出血,也没有人会伸手拉一把的。因此,无论哪家出了这样的人命案,只要铜锣一敲响,湾里族里的家门就会自觉聚集到公厅屋里,按照头人的安排,迅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浩浩荡荡赶往出事地。
外司人一进女子所嫁的湾村,不论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是抓主家的人,凡是怀疑有牵连的人都抓。抓住了便整,噼里啪啦地骂,噼里啪啦地打,打骂过后,还得逼其跪在死者身边,为死者做这做那,有些事甚至不堪入目。随后闹吃闹喝,主家不安排,他们便自格动手,杀猪宰羊,煮饭弄菜,大吃大喝。吃喝不完的东西便倒,不能吃喝的东西就砸,似乎倒完了,砸光了,心里才解恨。
由于这样,有的人家妇人出了事,担心好汉难吃眼前亏,往往会采取回避措施,人躲起来,能吃能喝能用的东西都藏起来,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样更会惹恼外司人。外司人在主家找不到人,也找不到东西,一口更大的恶气就会迅速冲向左邻右舍、甚至整个湾村,照杀照吃照砸不论,倘若有人阻拦,也照打不误,照整不误。乱搞一气之后,如果主人家再不到场,他们就会把死尸从家里、或者棺材里抬出来,摆在主人家,或者摆在那个湾村的公厅屋里,让死者的晦气玷污那个家,玷污整个湾村。如果主家这时还不露面,他们甚至用一把火,把女子所住的房屋、以及猪圈牛栏点燃,然后才扬长而去。
外司人酒醉饭饱撤走后,湾村里的人才敢救火,才找到主人家,逼着赔东赔西。主人家也没有二话讲,只能按数赔偿,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因此,若是家里出了人命,主人家一般也不会躲藏,任凭女子的娘家外司人打骂惩罚,总不可能整死。这就叫宁肯受一头的气,也不愿受两头欺,以免落得个里外不是人呢。
此情此景,无不让人心寒,这与日本鬼子有么格区别?可若悲剧发生在自格的亲人身上,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充当一回日本鬼子。哪个家里都有三亲六眷,哪个也保证不了亲眷不出事嘛。
忠义老皇帝清楚的记得,最近一场人命官司是在六年前的一九八四年春节过后不久。
杨家湾杨忠武、林巧娘的独生女杨孝翠死了,杨忠武见到还没满三岁的外孙崽由一位堂叔抱着,披麻带孝来报丧,顿时火冒三丈道:“娘卖乖的!老子要踏平松树岭,连松树根都不留下一条!”便与痛哭流涕的妇娘一道,马上带着外孙崽挨家挨户跪请外司人,同时也是探探湾里人的口风,悲情煽动所有家门去松树岭打人命官司。
走着跪着,杨忠武觉得有些不对劲,好些人家只要妇人在家,有的甚至门上挂着四两铁,这就包括自格三个亲兄长,杨忠义的三个崽。杨忠武这才恍然大悟,急了。原来,杨家湾因为有个杨孝春,山里就像闹癫了一塘鱼,今年三五个,每年十四五个,都怀着一个发家致富的美梦,出去走银子水了,而且十有八九的发了财,不少人先后在外面办起了厂子、店子,有的还在城里租了、买了房子。
第十一章
杨孝春是杨忠义的大闺女,也是他膝下唯一的妹崽,三十年前就嫁到了隔壁的百灵镇。
百灵一带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系上亲人的“香火包”,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南洋闯江湖,干起了“淘金沙”的勾当。他们把金矿废石中的尾矿选出来,把周边道路上的泥土刮起来,把溪水中的泥沙挖出来,把冶炼厂周围的烟尘扫起来,藏身于深山密林之中,运用祖传秘方,从这些废物之中提炼出黄白之物,换回养家糊口、生存发展、光宗耀祖的本钱。天长日久,“淘沙佬”们就像淘沙过程一样,财富积少成多,竟然变成了南洋一带稍有名气的“财富佬”,并且闯入了东南亚、港澳金银珠宝市场。洋钱洋货随之源源不断地流向故乡,“侨乡”百灵早已名声在外。只是由于历史、政治诸方面的原因,众多华侨并未给故乡亲人带来福祉,倒是增添了不少麻烦,甚至灾难。在华侨之乡的历史长河中,“四郎探母”的悲剧时有上演。
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