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二十七章危机公关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当别人“揭短”时怎么办
  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听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儿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
  你正在和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部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采,上演后一定会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
  你正在帮助你的邻居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过来:“嗨,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口吃。
  怎样从这种危机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
  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五块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你也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是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黑泽明(日本的名导演)!”
  你还可以接着那位亲戚的话说:“每个电视机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亲朋、好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同时,在对付别人的“揭短”时,你要注意:
  1、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我们何必胡乱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讥
  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泰然处之
  遇到“揭短”时,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总之,对付“揭短”的危机情况,最佳方法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
  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不失是一种应付之道。
  (二)当别人咄咄逼人时怎么办
  咄咄逼人的谈话,一般是有备而来,或是对自己的条件估计得比较充分,有信心战胜你。谈话一般是指向一个地方,对你的要害部位实行“重点攻击”,会令人开始就处于被动位置。
  对付的办法有多种,根据情况的不同你可以加以选择:
  1、后发制人
  这是使自己能站稳脚跟的最有效办法,特别是中国人,更善此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以静制动”、“反守为攻”的论述很多,本节是无法论述的。每个人也许都有这个经验:先把拳头缩回来,到一定程度,看准了对方,再猛烈地回击过去,打得准、打得狠。
  后发制人一般在两种情况下,施行反攻,最为有效。
  (1)当对方到了已经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咄咄逼人者,其开始锋芒毕露,也许你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绽。但是,你应该抱着这么一种观念,他总有不攻自破的地方,总是有软弱的地方,只是你还没发现而已,等待时机,一旦其锋芒收敛,想作喘息、补充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可以反攻了。
  (2)当对方已是山穷水尽的时候。这时就是对方已经把要进攻的全部进攻完毕,把要打击你的部位打击完毕,而后发现,他连你的“伤口”部位还没找到,其锋芒所指,无非是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或者其打击的部位亦不全面。从本质上动摇不了你,这就是所谓的“山穷水尽”。他技穷之时,也是你反守为攻之时。
  2、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即是以对方同样的火力,向对方进攻。对方提什么问题,你就给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丝毫不退让,一点也不拖沓,也不沾泥带水,使对方无理可寻。
  3、装作退却,设计陷阱
  假如对方的问话是你所必须回答的、不能推辞的,而又要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时,你可以装作退却。对方乘机逼过来,你把他带得远了,让他完全进入了圈套,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他反击。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突然对周总理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妓女?”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声誉,甚至还可以联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没有,绝对没有。”周总理却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语言陷阱,微笑着对那位记者说:“有”,全场马上发生一阵骚动,许多记者把脖子仰起,期待下面更具体的答案,周总理话头一转,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回答得多么巧妙,一箭双雕!
  4、抓住一点,丝毫不让
  这是在你几乎无计可施的时候,对方话锋之强烈,火药味儿之浓,使你无法反击,他提出的重大问题,你却无法一一回答,这种情况怎么办?迅速找到他的谈话内容中的一个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无所谓,可以把这一点无限扩大,使其不能再充分展开其他的问题。
  5、胡搅蛮缠
  胡搅蛮缠是当你理亏时,被对方逼到了死角,而又实在不想丢面子,就可以乱搅一通,把没有理的说成有理的,把本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说成是很有联系的事物,把不可能解决的、不好解决的问题与你的问题扯在一起,以应付对方的连串进攻。
  胡搅蛮缠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正当的,但却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特别是当对方欺人太甚、丝毫不留情面的时候。另外,用胡搅蛮缠的方法,可以先拖住对方,以便有时间考虑真正的对付方法。
  6、把球踢给对方
  这是应对咄咄逼人的谈话时要运用的一个很普遍、很实用的技巧。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时,那就不要回答,把问题再还给对方,从哪个地方踢来的球,再踢回到哪儿,将对方一军。
  比如,有一个国王故意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聪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我就认为你聪明。”阿凡提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骑的毛驴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诉你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7、打擦边球
  打擦边球的技巧就是给予对方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时打出的擦边球,似乎球出台了,又略微擦一点边,叫你无可奈何,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对付对方咄咄逼人的追问,你就还一个擦边球式的回答,看起来与对方的问题不相干,几乎没有回答他的追问,但又确实与此有关,使对方不能对你进行无理的指责。
  (三)当遇到难相处行为时怎么办
  我们在许多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碰到一些难相处的行为。
  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会出现下面的争吵:“猪年还没到呢,拱什么?”、“怕挤,傍个大款,坐卡迪拉克去。”、“眼瞎了?尽往脚上踩。”、“活该,耽误我脚落地还没有找你算账呢!”还有比这更甚的。我就目睹这样一幕,由于紧急刹车,一男青年压在了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身上。正值此时,中年妇女破口大骂:“耍流氓,不要脸!”男青年反唇相讥:“把你的鞋底在柏油路上好好蹭蹭,照照自己什么模样!耍流氓,我也不会耍到你身上呀!”以上两人唇枪舌剑,都是对语言垃圾的充分利用,实难笔录。
  在公共汽车抢座位时也会出现下面的争吵:“你凭什么一个人占两个座?真自私!”、“这是公共汽车,又不是你们家的!”、“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有人把包一推,一屁股砸下,舌战马上就要升级。让座最不忍观,“哪位同志发扬一下风格,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乘务员喊了几次,女同志身旁的一个小伙子马上紧闭双目进入了梦乡。乘务员摆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姿式,女同志说:“没关系,我儿子睡着了。”小伙子临下车瞪了女同志一眼:“真倒霉,大清早让儿媳妇骂了一顿。”于是,空气里又飘荡几句污秽的语言。
  公共场合出现的这些难相处行为,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将会酿成极可怕的后果。以下是对付这些难相处行为的一些方法。
  1、忍耐
  在公共场合中,大多数人通常并不在乎矛盾双方究竟是谁在理。这样,大多数人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抱着“和事佬”的眼光去看待公共场所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以此作为解决冲突的原则。因此,在这种场合下,不管你有理无理,有力无力,只要对抗,只要去争,就会惹起众人的反感,就会丢面子。人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没有涵养的人,不懂得遵守公共秩序。与此相反,即便你没有理,或占理不多,而采取了退让和“忍”的态度。也会博得众人的好感,并认为你是真正的有教养。
  例如,有一次在由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上,一位小伙子由于上车较迟,等到他在卧铺里找到自己的座位时,行李架上已堆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空间留给他了。就连坐位下面,也堆了不少行李。又气又急的他,见此情形后,招呼几声,问能否腾出一点空间,可无人答应,便自己去搬动和调整架上的行李。这时,有人出来说话了,说是不要乱动,并声称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不要随便动东西,而且,他还硬是把已经搬动的几个旅行袋放回了原处。对此,小伙子十分生气,他明明是事先打过招呼了,可那人却没有任何反应,如今一旦自己动手调整,他又出来了。而且,这个人自己一个人占了好大一块地方,还不许别人在他的行李上搁东西。眼看着一场冲突就要爆发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机灵的小伙子咽下了几乎要脱口而出的火气话,重新耐着性子向那人说道,需要调整一下行李架,并表示可以自己帮他调整。那人见此情形,本来也想干一架的心情也只好压下去,并不得已地挪开了自己的几个旅行包。此时,一直盯着这一情形的附近几个铺的旅客们都松了一口气。试想之,谁愿意在这种长途旅行中碰上这么不和谐的吵架呢?大家都为那位小伙子的态度和涵养而称快。
  2、幽默
  幽默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度量,它以愉悦的方式表达人的真诚、大方和心灵的善良,幽默可以润滑人际关系。例如:一个北京的小青年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喊了一声:“别挤了,再挤成照片了!”大家哄然一笑,仿佛松快了许多。这是忍耐到一定程度的发泄,这种发泄却是健康的。
  3、大度
  公共场合的言语摩擦,大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过分较劲实在是得不偿失。尤其要指出的是,男士应该培养点绅士风度,也学一学西方的女士优先。
  在公共汽车上,一青年往地上吐一口痰。年轻女售票员看到后对他说:“同志,为保持车内清洁卫生,不要随地吐痰。”没想到那位年轻人不仅不道歉,还破口大骂,并往地上连吐三口痰,并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售票员气得面色通红,车上乘客有帮售票员打抱不平,有帮男青年起哄。但售票员却拿出手纸,弯腰将痰迹擦掉,继续卖票。大家都愣住了,车上鸦雀无声,男青年满脸通红。
  4、礼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孔融让梨的美谈,有“让人三尺又何妨”的佳话。公共汽车上,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年轻人给老年人让个座,老年人说一句“谢谢!”年轻人说一句“不客气!”和和气气,多好!由于人多你碰我一下,我撞你一下,一声“对不起”,一声“没关系”,不就结了。反正都是弹性碰撞,何必横眉冷对。
  (四)当别人造谣中伤你时怎么办
  某女工为“工资调级”问题和公司领导无理取闹,并示以轻佻动作。这位领导坚持原则、严正拒绝,并对其轻佻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女工利欲熏心,见有人在附近,便故意扯破自己的上衣,狂呼抓流氓……很快,谣言四起。某领导利用手中调级的权力,对某女工施暴,无耻至极,弄得这位领导一时间开口莫辨、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人言可畏,如果是你碰上这种“莫须有”的流言蜚语之危机。那么,你该怎样应对呢?
  1、正视自我
  被人背后议论固然不妙,遭遇流言蜚语更是可恼。但由于对待的态度不同,采用的策略各异,所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某君偶尔听到别人对他的非议,头脑发热,怒发冲冠,非要把问题扯个清楚堵住造谣者嘴巴不可,并且一会儿怀疑这个人诽谤他,一会儿怀疑那个人诋毁他,闹个大家都不痛快,联合起来对付他,他无法招架了,弄得灰头土脸。
  某君的错误行为,是因为他只看到别人议论他、反对他、伤害他,缺少克制,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白居易云:“垢尘不污玉,灵风不吸膻。”你或多或少有不是之处,才能招致别人的流言。智者闻过而大喜,他们不会被流言蜚语击得晕头转向、神魂颠倒、日夜不安。因此,止谤莫若自修。
  2、不要计较一般流言
  很多时候流言似乎具有粘连性,你不应付它还好些,你一应付,它也就有了“真正的主人”。不仅消止不了,反倒更“说明问题”。相反,你不予理睬、沉默以待,有时还真管用。流言犹如一只好斗的公鸡,只要你轻蔑它,不和它硬斗,慢慢地它就会没有劲头了。
  3、大度宽容
  流言蜚语这东西,大抵经过众口流播,针尖大的一个眼,夸张成天空大的一个洞。事实上,有些纯属虚构,捕风捉影,你根本没有别人攻击的那些问题,但你在应付中切忌感情用事,鲁莽草率。
  有一位朋友,一度陷入四面楚歌中。他清楚某某在什么地方怎样骂他,某某在何时何地与何人攻击他,他可以寻到对头质问,但他不这样做。他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别人攻击自己的根源,与相关的人逐一谈心,一边检讨自己的过失,一边指出流言的谬误,各个击破。他成功地平息了流言蜚语,攻击他的人反而尊敬他,后来与他成为朋友。
  多一些大度宽容,接纳即将发生的狂风暴雨,赢得人生主动权。
  4、事实说话
  耳闻是是非非的话,我们应该加以分析,从中识别哪些只是人们对自己不满的宣泄,哪些是别有用心造谣中伤,试图达到某种目的。如果属于前一种,可以置若罔闻。人家乱说一通求得心理平衡,也就完事了,如果属于后一种,就很有必要认真对付了。
  有一位职员,很多人传言他理财一年多时间,贪污30万元人民币。他向有关人员算了一笔账:本单位一年总收入只有区区80万,上缴30万,给职工开工资用35万多,我上哪去贪污30万元?况且,财务账目做到了日清月结。事实一摆明,谣言不攻自破。
  5、以毒攻毒
  流言蜚语,很多时候你和它理论不清。因此,我们不妨“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穷追不舍,“把贼首一棍子打死。”
  这儿有个典型的例子。十月革命前夕,马雅可夫斯基在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街散步,遇到一个头戴小帽、手提钱袋的女人,用荒谬的谣言污蔑中伤布尔什维克,她说:“布尔什维克是土匪、是强盗,他们整天杀人、放火、抢女人……”马雅可夫斯基听了火冒三丈,当即拨开人群,径直扑到这个“鼓动员”跟前,厉声喊:“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钱袋偷走了!”那女人惊慌失措地争辩道:“你是说哪儿的话?你搞错了吧?”马雅可夫斯基肯定地说:“没错,没错,正是她——戴着绣黄花的帽子,偷了我25个卢布。”听了这话,那群人纷纷饥笑她,随之四散而去。那女人苦苦哀求马雅可夫斯基:“我的上帝,你瞧瞧我吧,我可是头一回看见你呀!”马雅可夫斯基说:“可不是嘛,太太,你这才头一回看见一个布尔什维克,却就大谈特谈布尔什维克来了。”这里,马雅可夫斯基就是运用以毒攻毒的方法,狠狠地收拾了那个“鼓噪女人”。
  总之,面对流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与其花费如此大的气力、消耗那么多精神和时间,不如在“流言”未“流”之前,就先把容易引起“流”的事情明白地“公告”出来,打个“预防针”,以免让人怀疑、猜想,也让有些恶意攻击者抓不着把柄,这样,“流言”总会少一些。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