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它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八出戏”。这充分说明,家庭问题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而且每个家庭都有难处理的问题。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后人评说他的功过时说:“治国有方江山美,治家无方是非多。”拿破仑三世,也是一代帝王,由于他妻子的缘故,偌大的国家里,没有一处可以安静办公的地方;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他的品质和贡献,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总统,而在家庭生活中,林肯却无奈地对人说,他已被妻子折磨了十五年了。
这些事例说明,家庭问题是很难处理的。因此如何处理好家庭问题,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和探讨。
有句俗话这样说:“家里有个老,等于是个宝。”中国素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尊老”二字就道明了如何与长辈相处的技巧。——摘自巴金《家》
怎样与固执的老人相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好坏将给你的事业、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性格与待人处事的态度,所以处理好家庭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子女与长辈的关系。人生的好多烦恼与无法解释的苦衷来自于家庭,而这又多半与两代人之间难以融洽相处有关。
有些作父母的,认为子女是自己生、自己养的,他们理应该像小猫、小狗那样顺从、乖巧;自己是家长就得说一不二,老子的话是圣旨,谁敢违抗,对错都得执行,没有这点权威哪行;还有些父母固执己见,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在孩子面前认错,有时甚至屈打成招,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起码的威严;也有的家长认为“家有家规,棒子底下出孝子。”家庭中根本没有民主,只有专制,所以许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上很怯懦、悲观,既不愿因此而与父母决裂,同时又难忍受父母固执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抑与心理摧残,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奈与茫然,因而也对人情世态冷淡而无所适从。在这种专横而不讲道理的长辈面前,我们晚辈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的和睦,成员关系的融洽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和渴求的,这是我们在纷繁复杂人生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源泉,也为我们完美的人格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和父母携手搞好家庭的建设,争取在温暖、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找到自己发奋图强的支撑点。本着这种认识,晚辈们应以各种方式求得父母的了解与理解,同时也与长辈建立相互谅解、信任,用和煦的理解春风化解积蓄心头的固执的寒冰。
其次,解决家庭中与父母的矛盾,我们应分析清楚父母专横、固执的原因。据观察,有的家长总是爱拿自己从前和现在比,用老一套来要求子女,以各种模式卡他们,让儿女按着自己设计的方式去生活、成长,他们根本听不进逆耳之言,儿女稍有不顺,他们立刻暴跳如雷,相信武力与强权会使儿女乖顺;也有的父母由于事业上的挫折或其他的外在压力,使他们感到无法发泄心中的郁闷,于是子女稍有“逆耳”之言,他们就要“山洪暴发”一般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还有一部分父母在更年期间,脾气古怪、性格暴虐,总是怀疑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要背叛自己,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感和恐惧感。他们往往多疑无理,对孩子动辄发火辱骂,动辄大打出手,等过后又感到深深悔恨和自责,这种矛盾心理如不及时调整,恶性循环往往是孩子离家出走和与父母背道而驰的根本原因。我们作为儿女的不要去议论父母是与非,而应冷静地想一想我们如何才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重新赢得父母的耐心与爱心,去赢得平等与互相的尊重。
再次,要以“理”服人,但这决不是给父母讲大道理。那样做只能适得其反,而应避开锋芒找到合适的场合,借用合适的话题,运用巧妙的语言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某些陈旧观念和不是,既不伤他们的面子,又让他们心服口服。做儿女的应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同时应用积极孝顺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帮他们走出自我狭小的生活圈子,也不妨多与父母谈谈他们年轻时的生活,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要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长辈的固执脾气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去让他们多看看社会的光明面与现代年轻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与活动中来,也可以把一些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好书悄悄地放在他们的枕旁。多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了解父母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要做父母身边的有心人。这样冷漠对抗的家庭气氛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疼爱,子女对父母的尊重敬爱以及毫无保留的孝心,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父母突然间和以前判若两人,明明不是你的错却拿你发火,这时就要巧妙地想一下,是你的爸、妈在工作、事业上受到什么挫折,在人际关系上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做儿女的应该从大局考虑多为父母分忧,帮他们平息心中的怨气。具体的就是多帮他们干干家务,给他们买些或自己亲手做点他们爱吃和东西,多找些开心的话题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时,“乖顺”点也是可以的,给他们抒发自己苦衷的机会,不妨让他们尽情地说说,要知道长辈虽说经历、阅历比我们广,可他们的内心有时也是很脆弱的,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这么大,人难免有心情烦躁的时候,儿女毕竟是父母的定心丸,多替父母着想,给他们真心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儿女对他们永远不变的需要与敬爱,让他们疲惫的心在家这个温暖的港湾彻底地放松与休息,尽儿女所能,让父母快乐也是子女所表达的一种孝顺。
如果自己的父母已到了更年期,好多习惯都发生了变化。一时让我们也难以接受,这时我们晚辈切忌遇事必须明辩是非,或保持缄默不予理睬。要知道人都有这个时期,只不过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反应罢了。父母把我们养大,吃再大的苦他们也毫无怨言,他们一直在为我们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所以,他们现在由于生理、心理上的不适而产生的一连串的变化都是儿女们应该理解并给予重视和关心的。这时做儿女的可以抽空多陪老人出去转转,发现他们的乐趣所在,给予及时的鼓励,养养花、养养鱼、养养鸟都可以缓解更年期给他们带来的难以自制的心绪,也可以适当买点补养品,等老人心情好的时候送上去。要善于察言观色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遇到老人固执、钻牛角尖发脾气时,我们要理智、克制,找一些轻松的话题缓解紧张的空气。父母这个时候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我们说话也要多留心,不能言语过重伤了父母的心,熟不知只要孩子多体贴多关心父母,他们是会很快渡过这个时期的。我们也应该多研究一下不同时期老年人的特点,使我们自己成为他们的“保健医生”,让我们的孝心化作一杯夏日的清凉的甘露,一盆冬日熊熊的碳火,一把秋日雨中的伞,一束春日枝头乍开的迎春。
当然,对于那些特别蛮横、不讲道理的父母,我们可以适当采取些机智而行之有效的办法,让父母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接受你的意见,但在处理与固执父母的关系中最忌讳“以牙还牙”、“反目成仇”。让我们以孝为本,从孝出发,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让父母开心,使自己满意。相信,生活的磨砺同样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成熟的人将拥有这笔财富。
怎样与脾气怪的老人相处
常听一些年轻人议论,他们经常与自己的父母产生矛盾,说父母越老脾气越古怪了。怎样与脾气古怪的老人相处确实很伤脑筋。其实,这主要是不了解父母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原因。一旦摸清了老人的心理和生活上的要求,相处就不会难了。老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依存需求。退休以后时间闲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从子女那听点消息,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二是自尊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点怕老,逐渐变得多愁和敏感起来,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和子女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这时他们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龄的人都要强烈。
三是求助需求。刚进入老年期,健康状况尚好,他们可以承担不少家务,子女当然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老人生理逐渐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渐渐对子女的要求多起来。
四是文娱需求。老人的文娱需求也有别于年轻人。如爱看京剧或听戏曲,对流行歌曲有的不愿意接受等。
作为晚辈且莫责备老人性格“怪”,不要忽视老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对老人应在人格上多尊重,在精神上多安慰,在生活上多照顾。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常主动与老人交谈,多谈些老人关心的事情;节假日外出游玩,尽量邀请老人一起去;对老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应向老人解释,取得老人的谅解。
教育子女尊敬老人,遇到老人心绪不佳时,要忍耐,切忌顶撞;与老人意见发生冲突时,一时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可暂时转换话题,等老人心情好时,再以婉转的方式商量解决。
无论老人经济状况和持家能力是否变化,有关家庭的大事都要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应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如有不适,及时陪同老人就诊;对老人帮助自己照料小孩,操持家务,应经常用各种方式(特别是用语言)表示感谢。
逢年过节或遇老人生日,要特意为老人做些爱吃的东西,买些礼物,这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快乐。
做到这些,老人自然会其乐无比,你也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不会觉得老人古怪了。
怎样与“偏心”的父母相处
家庭中,常常听到这样的牢骚:爸爸妈妈就是偏向小弟,似乎当爹妈的常常厚此薄彼。由于存在这种想法,家庭的某些矛盾由此产生,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不和。从而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感情。
表面看来,每个多子女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比如,父母对某个孩子关心的较多。常常为他出主意想办法;或让某个孩子少分担些家务,而另外一些孩子多分担一些等等。使得这些孩子觉得父母偏心,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
其实,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就是保护弱小,父母也有这种倾向。由于体质的差异,有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父母当然会把主要精力用于照顾这个孩子,由于在父母眼中孩子再大也是孩子,这种照顾有时会延续到成年以后,从而对其他的孩子就显得冷落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孩子独立性较强,自己可以独立处理一些事,父母觉得这样的孩子省事,令他们放心。相反,有的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所以父母总觉得放心不下,为他们的事就思考得多一些,显得父母对后者更偏爱一些。有的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大,有的甚至十几岁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对这个孩子与其他一直在身边的孩子可能就有些差异。
实际上,父母对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是很爱的,但有时表达的方式不同,或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关心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自觉或比较吃力,父母就会帮助这个孩子,使他渡过学习上的难关;有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苦恼之事,像刚参加工作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处理或与异性朋友闹了矛盾等,父母又会为这个孩担心,帮他解除思想上的疙瘩。
父母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上有老人需要照顾,自己的工作可能正处于紧要阶段,子女还给他们增添许多烦恼,难免有照顾不周的时候,这时做儿女的一定要体谅父母的难处与苦衷,尽量自主独立,替父母分忧解愁。
另一方面,父母对你不“偏爱”,也应从自身方面找找原因:是否自己不太会“来事”,常使父母生气;自己对父母是否关心;由于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或性格内向不愿向父母表露自己的思想,使父母不了解你等等。如果有这方面的原因,你自己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即使确实是父母在处理问题时有不当之处,也不能一味的埋怨或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当面“出言不逊”,从而造成关系紧张。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你能不图回报分担一些父母的负担,父母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哪有亲生父母不疼儿女的道理?改善关系要从本身做起,拿出行动来感化双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定会使关系变得亲密融洽起来。
怎样与偏心的婆婆相处
在家庭关系中,处理好婆媳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婆媳之间不和,的确是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媳妇认为婆婆偏心,往往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婆婆的偏心,一般都是媳妇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出来的。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婆婆对她女儿的特殊的感情;一是婆婆对家庭中的某个成员所给予的特殊照顾。
有这样一件事:一对青年男女办理了登记手续,正高高兴兴地收拾新房准备结婚,就因为男方母亲一时的疑心,差点儿使这门亲事告吹。原来,女方在男方家里布置新房,当她走后,男方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双皮鞋不见了,此间除了自己的女儿来过一趟外,没有其他人来过,于是便一口咬定是媳妇穿走了。女方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发誓再也不到男方家去了,从此关系中断。直到后来知道皮鞋是自己女儿穿走了,这位母亲才后悔不迭,登门赔礼道歉,使事情得以挽回。
这场小误会告诉我们,对女儿和对媳妇的确是有一个亲疏的问题,为什么母亲丝毫不先怀疑女儿,却一口咬定是媳妇穿走了皮鞋呢?这正是偏心所致。
另外,母亲对孩子的感情略有不同,偏袒某一子女的情况也是有的,只不过不像对女儿和媳妇那样明显罢了,这有时也会使媳妇感到婆婆有亲有疏。
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婆婆的这种偏心呢?这也是一个当好媳妇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母女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真挚的感情是人之常情,理解做母亲的心情,没有必要去议论和指责婆婆的某些做法。
在理解这种感情的同时,应该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在婆媳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母女关系。当然,母女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长期培育和形成的母女之情,难以用寻常的尺度来衡量,要求婆媳之间一下子达到母女那样的感情深度,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双方都抱积极的态度,特别是作媳妇的主动地把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婆媳亲如母女是可以达到的。
其次,要尊重母女之间的感情,经常考虑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往来。因为媳妇进门之后,母亲和女儿都会视之为“外来人”,母女之间往往会因此而感到种种不方便,有时甚至说话也会背着媳妇。这就需要媳妇心胸宽阔,不要斤斤计较。同时,还应该提醒婆婆多关心女儿,尤其是在她困难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多给予帮助,使婆婆感到媳妇不是“外来人”,而是“家里人”。长此以往,就会在婆媳之间形成一种亲如母女的关系,婆婆也就会把媳妇当成自己的亲女儿,这时所谓的“偏心”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比方说,当女儿有什么困难,或女儿出嫁后,婆家有了什么事情,母亲在没有提出帮助前,做媳妇的如果主动提出并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那么,作为婆婆的会怎样想呢?偏心的问题当然也就不会存在了。
同样,婆婆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特殊照顾,也往往是有一定原因的。可能是被照顾的人从小生过病,或是发生了什么特别的变故。在这些情况下,作为媳妇也应该理解,不要轻易下“偏心”的结论。在了解了情况之后,也应该主动地给予一些帮助才是。
即使婆婆真的有些偏心,当媳妇的也绝不能针锋相对,斤斤计较。只要媳妇能宽以待人,处处从婆婆这方面着想,相信婆婆也一定会被感化过来的。
第二十章长辈不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