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高大的盘龙金柱在昏黄的烛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汁混合的味道。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宽大的龙袍也掩盖不住他身上散发出的焦虑气息。
他的眉头紧锁,像两把倒悬的利剑,眉心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手中紧紧攥着那本从朱桢处抄录来的日记副本,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亡国之策。”
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从胸腔深处挤出来一般。
这四个字像四根尖锐的钉子,狠狠地扎在他的心头,让他坐立难安。
他迫切地想知道,朱桢口中的“亡国之策”究竟是什么。
可是,朱桢的话却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正确。
这种自我怀疑,比任何敌人的刀剑都更加可怕,它像一条阴冷的毒蛇,一点点地蚕食着他的内心,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迷茫。
“咱真的错了吗?”
朱元璋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困惑,他抬起头望着大殿穹顶上那条金龙,眼神空洞而茫然。
他多么希望有人能给他一个答案,告诉他他没有错,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一定会千秋万代永世长存。
可是,这偌大的皇宫,除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太监和宫女,又有谁敢对他说真话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一阵烦躁,他猛地将手中的日记副本摔在桌子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来人!”
他大声喝道。
“皇上,奴婢在。”
一个贴身太监连忙跑了进来跪倒在地。
“去,把太子给咱叫来!”
“是,皇上。”
太监领命而去。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再次拿起那本日记副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原本应该是一片空白,可是现在上面却清晰地写着几行字。
这几行字就像是凭空出现的一般,带着一种诡异的气息。
朱元璋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清楚地记得,昨晚他翻阅这本日记的时候,这几页明明还是空白的。
“这是怎么回事?”
他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涌上心头。
他仔细地辨认着上面的字迹,没错这的确是朱桢的字迹。
可是,朱桢明明已经离开了皇宫,又怎么可能在这本日记上留下新的内容呢?
难道这本日记真的有什么神奇之处?
朱元璋的心跳越来越快,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几行字究竟写了什么。
他凑近烛光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晴。
今日与皇爷爷谈论国事,皇爷爷对我的‘亡国之策’甚为忧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治国方略。
唉,我这便宜老爹,还是太敏感了啊。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会毁在自己手里呢?只是这大明的国运,早已是强弩之末,非人力所能挽回。
我虽有心改变却也无力回天。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朱元璋越读越心惊,越读越愤怒。
“强弩之末?
无力回天?”
他猛地一拍桌子,龙案上的奏折散落一地,“好你个逆子!
竟敢如此诅咒大明!”
他气得浑身发抖,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仿佛一头被激怒的雄狮。
他无法相信,这些大逆不道的话,竟然出自他最疼爱的儿子之口。
“皇上息怒,龙体要紧啊!”
一旁的太监见状,连忙跪倒在地,战战兢兢地劝道。
朱元璋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
他知道现在不是发怒的时候,他必须弄清楚这本日记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再次拿起日记仔细地翻阅着,试图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可是,除了那几行新出现的字迹之外,这本日记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难道这真的是天意?”
朱元璋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他颓然地坐回龙椅上,眼神黯淡无光。
就在这时太子朱标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父皇,您找儿臣?”
朱标躬身行礼。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指了指桌子上的日记副本:“你看看这个。”
朱标拿起日记,翻阅了一遍,脸上也露出了惊讶的神色:“父皇,这。”
“这上面的字,是今天突然出现的。”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嘶哑:“你六弟说大明国运已是强弩之末,非人力所能挽回。
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沉默了片刻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六弟或许只是一时戏言当不得真。”
“戏言?”
朱元璋冷笑一声:“你觉得,他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吗?”
朱标一时语塞,他知道朱桢虽然平日里有些不着调,但在这种大事上,他绝不会信口开河。
“父皇,儿臣以为,我们应该。”
朱标还未说完朱元璋便摆了摆手:“罢了,你先下去吧。”
“父皇。”
“下去!”
朱标无奈只得躬身退下。
大殿内再次陷入了沉寂,只剩下朱元璋粗重的喘息声。
他拿起日记,又看了一眼,然后将它丢进了火盆。
朱元璋紧锁眉头,双手紧握龙案边缘,目光如炬地盯着眼前的空气。
火盆中的余烬还在微微闪烁,仿佛在嘲笑他的无能为力。
那本日记虽已化为灰烬,但其中的内容却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刺入他的心头。
“来人!”
朱元璋突然厉声喝道,声音在空旷的奉天殿中回荡。
几个太监战战兢兢地跑了进来跪倒在地。
“皇上有何吩咐?”
“去,把锦衣卫指挥使毛镶给朕叫来!”
朱元璋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太监们如蒙大赦,连忙退下去传旨。
不一会儿锦衣卫指挥使毛镶便快步走进了殿内。
“臣毛镶叩见皇上,不知皇上召臣有何要事?”
毛镶恭敬地跪下行礼。
朱元璋冷冷地看着他沉声道:“毛镶,朕问你,这几日可有人进入过奉天殿?”
毛镶一愣随即斩钉截铁地回答:“回皇上,除了皇上和太子殿下,并无他人进入过奉天殿。
臣以性命担保!”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他本以为是有人趁机偷偷进入奉天殿,动了那本日记。
可现在看来事情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你可知道朕为何这么问?”
朱元璋眯起眼睛,语气中带着试探。
毛镶低下头恭敬地回答:“臣不敢妄加揣测,只知皇上必有深意。”
朱元璋沉默片刻突然问道:“如果朕告诉你,有人在朕的案头留下了一些文字,你会作何解释?”
毛镶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他小心翼翼地回答:“皇上,若真有此事那必定是有人暗中行动,瞒过了臣的耳目。
臣甘愿受罚!”
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他起身。
“朕相信你没有说谎。
只是这事实在蹊跷,朕一时也想不明白。”
毛镶站起身,犹豫了一下问道:“皇上,不知那文字写的是什么?
或许臣能为皇上分析一二。”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警惕,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此事暂且不提。
你先下去吧,继续密切关注宫中动向,有任何异常立刻向朕汇报。”
“臣遵旨。”
毛镶躬身退出了大殿。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眉头紧锁。
他原本以为是有人恶作剧,或是有人想借此离间他和朱桢的关系。
但现在看来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如果真的没有人进入过奉天殿,那么那几行字是如何出现的?难道真的是天意?还是说,那本日记真的有什么神奇之处?
朱元璋站起身,来回踱步。
他回想起朱桢离开时的神情,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
难道这一切都是朱桢安排的?但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就在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闪过朱元璋的脑海。
他快步走到书架前取出了另一本朱桢的日记。
这本日记是朱桢离开皇宫时留下的,一直被他珍藏在书架上。
朱元璋小心翼翼地打开日记,翻到最后一页。
他的眼睛瞪大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赫然出现了几行新的字迹!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阴。
今日得知皇爷爷已经看到了我留下的话。
想必他此刻心中正充满疑惑与愤怒吧。
可是这又何尝不是我的用意?
只有让他意识到大明的危机,才能激发他改变的决心。
只是不知,这样做是否真的能改变什么。”
朱元璋的手微微颤抖,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文字明明是今天才出现的,可为何会预言他今天的反应?
难道朱桢真的能预知未来?
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爬上来,朱元璋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恐惧。
他猛地合上日记,仿佛这样就能阻止更多惊人的事情发生。
“来人!”
朱元璋再次喊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太监们再次跑进来跪倒在地。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去,把太子叫来。
就说朕有要事相商。”
太监们领命退下,朱元璋独自站在大殿中,目光落在那本日记上。
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足以改变整个大明命运的惊天秘密。
不一会儿,朱标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第四十一章 凭空出现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