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现在朝廷发生的大事。
李选侍勾结郑贵妃挟持了我哥哥,霸占着乾清宫,要皇长子做皇帝也可以,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李选侍为皇太后。我知道,这帮大臣当然是不会答应的了,让一两个女人就把持了朝政,那他们这帮文人还不如集体跳北海算了。
两个后宫的女人,在外没有外戚,内没有内臣的情况下,要翻起波澜其实是不太可能的,也就是让她们过过幻想的瘾,跟这帮大臣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没过两天,李选侍宣布移宫仁寿宫,这起荒唐的移宫案就这样草草收场。
也许这其中的故事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但我作为一个事不关心的人,对这些细节无法打听也无法参与。
我想到处去打听,却发现,人人自危,但凡这新旧皇帝交替的时候,是整个皇宫最黑暗的时候。所以,那些宫女太监,平时那么喜欢嚼舌头跟的人,也默默地做着各自的事情,对前面发生的大事似乎一点也没听说。
我读了一些明朝的史书,但也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些事情而已,具体的过程,我当然不会知道,李选侍抢的又不是我,我当然不知道了。
我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要渐渐的露出水面,比如魏忠贤,比如那个客氏。他们会为祸七年,连整个朝廷的东林党人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这群拥立新皇帝的人中,有杨涟,有左光斗,有刘一燝,这个是我和我哥哥的老师。当然,还有一个核心的太监,王安。
我记住了主要的参与人,但没有记住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我只知道我哥哥像一个傀儡一般被他们两班人马抢来抢去。但在我的印象中,我哥似乎不是这样的人,他已经十六岁了,别看他一天做木匠活,在我们相处的一些时间里,我潜移默化的给了他一些影响。
但对于他为什么依然被那个李选侍夹持,我就不得而知了。
要是换了我被李选侍挟持的可能性基本等于零。不说我个人的武力值,就李选侍宫里的几个太监宫女当然不是我的对手。我说过,这两个女人在宫里除了有自己的地位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势力。她只不过指挥得了自己身边几个伺候的太监而已,连宫里那些掌握大权的宦官她们一个都没争取来,这样的夺嫡之争,她们不输得一败涂地才怪。
在外朝更没有一个为自己说话的外戚,如果她有个什么哥哥啊,舅舅啊,什么的在朝中做大臣,或者掌握了一部分的军权,那这夺嫡之争的结果可就纾难预料了。
纵观整个明朝,外戚干政的事情居然没有一件。然而太监为祸却是整个封建历史最严重的时期。这不能不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唉,这就是传统吧,传统的事情是最不好说的。
第零二六章天启登基
不管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结局如我所知的那样,天启在他爷爷和父亲的尸体边继承了皇位,大臣们以明年为天启元年。
也许是希望上天给予明朝一些启示吧。
也许,我就是上天给明朝的启示。
天启登基,最高兴的应该是我,因为这历史还如我知道的那样发展着,朱由校做了皇帝,七年后,就轮到我。
天启登基,又是一阵忙活,大臣商议把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到天启元年这段时间称为泰昌元年,以纪年那位继位一个月的皇帝。天启当然准予。
这个时候的天启还不是傀儡,他还是要参加早朝,他还是要批阅奏章,因为这个时期,不管是朝廷还是内廷,都在忙着权力的再分配,大家都还没注意到天启这个皇帝。
后世,我偶尔读到一本书,有种戏说明朝那些破事的意思,里面说,天启皇帝不怎么认字。他们说这就是天启把一切朝政都归于魏忠贤的重要原因,我不得不说这个结论太过荒谬。
我们都是有老师教的,而且我在我哥那里借来了《肉蒲团》,你说要是不认字,我哥会认为这是一部好书,奇书吗,又不是连环画,可以看图说话。
这《肉蒲团》全靠细致的场景描写而深入到了读者的内心,光论文字而言,那功底是相当的深厚,不亚于《三国》,《西游》。光是描写那一个人人熟知的场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描写方法,你说这样的书,我哥放在家里难道只是摆设。
要是不知道书里的内容,摆设在家里有什么用,还不如摆两本《朱子集注》,这还可以让别人看出文化品味。
我想我哥之所以看这本书一定不是因为书中描写的内容,而是那出奇制胜的文字,因为书中极力描写的事情,我哥可没少干,他已经用不着在上面去寻找什么认同感或者学习什么技术。就如同我在后世就不看某岛国的爱情片。
所以,在一片欢呼中,我哥顺利的当上了皇帝。
登基的程序是很繁杂的,比我们后世举行人大会或者换届选举要繁复得多,作为弟弟,我本来需要去祝贺一下,当然,我是没有资格去金銮殿的。登基大殿就在金銮殿举行。金銮殿就是皇极殿,是举行最隆重的朝会,比如什么皇帝登基,大朝会的地方,我这个九岁的小孩当然是不适合出现在那种地方的。
当然,私下里,我也没有时间去找我哥,这些天,他太忙了。当皇帝的人都很忙。白天要接见群臣,晚上要接见众妃,忙得是不亦乐乎。
我只好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躲在自己母亲身边。等他安安稳稳地当了皇帝再说吧。我想我应该去找他,对他稍微施加一些影响也行,我不想看到阉党为祸,我良心上受不了。虽然我一直以自己是个旁观者自居,但是,如果这个天下一定要传到我手中的话,我为什么就不能先为它做点什么呢。
第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