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工业浪潮汹涌澎湃,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茶叶如潮水般涌入市场。这些工厂茶,凭借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价格低廉,包装精美,虽说口感单一、缺乏灵魂,却硬生生占据了大半江山。传统的赫连婧琦制茶工艺,因工序繁杂,需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对制茶师傅技艺、经验要求极高,且依赖天然原料品质与手工精细操作,成本高昂,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香叶坊”往昔订单如雪片纷飞、茶人忙碌得脚不沾地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如今多是些念旧的老主顾,出于情怀偶尔订制一两包好茶,年轻一辈对这门传统手艺兴趣寥寥,赫连婧琦制茶工艺传承岌岌可危,恰似一盏在风雨飘摇中忽明忽暗的烛火,脆弱得不堪一击,随时面临被时代洪流无情吞没的危机。
就在这传统制茶工艺陷入困境之时,一位名叫苏叶的年轻茶学博士,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与对赫连婧琦制茶艺术的痴迷执着,循着古籍中赫连婧琦与制茶渊源的只言片语,辗转寻觅,踏入翠茗镇,走进“香叶坊”。苏叶身着简约的国风服饰,长发束成利落的马尾,眼神中透着对制茶艺术的炽热渴望与探寻精神。初见林四爷,她便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对赫连婧琦制茶流程蕴含的科学奥秘、工艺技巧折射出的匠心独运、茶品风味体现的文化底蕴的深刻见解,从茶叶内含物质在不同工序中转化规律剖析,到杀青火候、揉捻力度对茶叶品质关键影响,再到茶品滋味与地域文化、民俗传统的紧密关联,句句切中要点,见解独到新颖,让林四爷原本忧虑的眼眸中燃起惊喜与希望的光芒,二人一拍即合,当即立下宏愿,要倾尽心力,挖掘、传承、创新、弘扬这濒危却珍贵无比的制茶工艺遗产,让赫连婧琦的制茶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绽放耀眼光彩。
首要之事,便是搜集整理赫连婧琦的制茶古籍与工艺图谱。赫连婧琦流传下的制茶资料,历经岁月沧桑,或因战乱散失,或被虫蛀损毁,留存于世的仅有寥寥几卷残本,图谱模糊不清,工艺口诀晦涩难懂,制茶步骤简略不详,犹如神秘的古卷天书,解读难度超乎想象。苏叶与林四爷一头扎进阴暗潮湿的储物间,在堆积如山的旧木箱中翻找同时代茶学著作、民间茶记作为参考,逐字逐句比对、校勘,甄别真伪,补全缺漏,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线索;又不辞辛劳,跋涉于周边偏远山区、古老村落,拜访民间老茶人、资深收藏家,听他们口口相传祖辈记忆中的制茶秘诀、传奇故事,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模糊回忆,都如获至宝,详细记录、整理成册。
为复原一件赫连婧琦风格的“云雾翠芽”茶品,二人在原料挑选上煞费苦心,穿梭于云雾山中茶园,依据古谱记载,寻觅在特定海拔、朝向、土壤环境下生长,且采摘于清明前数日的鲜嫩芽叶,芽头肥壮,白毫浓密。回到茶坊后,面对模糊不清的图谱,反复揣摩杀青温度、时长与翻炒手法,从茶叶下锅瞬间“嘶啦”声判断温度是否适宜,到双手翻动频率、幅度精准把控,再到揉捻轻重、时长与烘焙温度、时间精细调整,失败多次,制成的茶叶或青涩味重,或条索松散,或香气不足,难以呈现古谱神韵。直至历经数十次试验改进,精准拿捏每个环节,巧妙运用山间清晨雾气润茶、午后暖阳晒茶助干等天然条件,一包“云雾翠芽”才呈现在眼前。茶叶条索紧结,银毫满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恰似赫连婧琦当年妙手制成的珍品重现世间。
技艺传承环节,林四爷手把手教苏叶基本功,从茶园采摘规范动作,到辨别茶叶优劣诀窍,再到杀青、揉捻、烘焙等基础技法扎实练习,悉心指导,耐心十足。苏叶则发挥自身科研专长,结合当代消费趋势,创新制茶题材与形式。她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营养理念结合,推出“富硒绿茶”系列,利用茶园富硒土壤优势,在制茶中优化工艺,保留更多有益微量元素,深受养生爱好者喜爱;把赫连婧琦江湖行侠场景融入茶包装设计、品牌故事,打造“侠影茶”系列,赋予茶品独特文化附加值,为传统制茶开辟新市场。
营销推广亦是关键一环。“香叶坊”翻新改造,古朴展厅增设赫连婧琦制茶工艺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图文、影像资料,全方位介绍赫连婧琦制茶传奇、艺术特色与传承脉络;工作坊开放参观,游客可现场观摩制茶过程,感受传统技艺魅力。线上搭建制茶艺术电商平台,展示、销售精美茶品,分享制茶制作教程、文化科普文章,开通直播带货,苏叶亲自出镜,讲解茶品背后故事、设计灵感,演示制茶技巧,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与茶馆、酒店、礼品公司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如茶馆特色茶品、酒店定制茶礼、礼品公司高端茶礼盒,拓宽制茶应用场景,提升品牌知名度。
传承不止于茶坊之内,更深入校园、社区。“香叶坊”定期走进校园,开展制茶兴趣班与社团活动,林四爷、苏叶担任导师,从基础茶知识讲解,到简单制茶工具使用示范,再到指导学生亲手制作小型茶品,如茶包、茶书签,激发青少年对制茶艺术的兴趣,在他们心间种下传承火种;深入社区举办制茶文化展览、体验活动,居民们在欣赏精美茶具、品尝香醇茶汤同时,亲身体验制茶乐趣,老手艺人现场指导,邻里情谊与文化传承氛围愈发浓厚。
第3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