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364章
  沈绣娘年幼时,总爱依偎在祖母身畔,在那昏黄摇曳的油灯下,着迷地看着祖母操控织机。丝线在光影交错间闪烁微光,伴随着织机有节奏的声响,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织锦仿若被赋予生命,在祖母手中徐徐诞生,那时的她,心中满是好奇与憧憬,恰似一颗被织锦艺术魅力悄然点燃的火种。祖母也总会在劳作的间隙,悠悠说起赫连婧琦的织锦轶事,那些故事,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沈绣娘的童年记忆里。
  听闻赫连婧琦曾在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寒冬,途径一处被雪灾肆虐的偏远山村,眼见百姓们衣衫褴褛、瑟瑟发抖,困于饥寒交迫之中,她心急如焚,当即寻来当地的麻线与羊毛,寻一简陋茅屋,燃起篝火,便日夜不眠地赶制起来。她凭借着精湛手艺,织就一批厚实保暖的毛毯,毯上用简单却饱含深情的针法,勾勒出象征光明与温暖的太阳、火焰图案,仿若将希望与力量织入其中。村民们裹着毛毯,热泪盈眶,靠着这份温暖,熬过了那严酷寒冬,对赫连婧琦的感恩之情,犹如山高水长,世代铭记;又传说她泛舟于江南水乡,正值盛夏,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之景,荷叶田田、荷花袅袅之态,深深触动其心弦。她采集当地上乘蚕丝,配以自制植物染料,耗时数月之久,精心织就一幅《江南荷韵图》。锦缎之上,荷叶似在随风舒展,脉络清晰可见,荷花娇艳欲滴,粉白相间,色泽温润淡雅,仿若带着清晨的露珠与荷香,观者仿若身临其境,能听见那蝉鸣蛙叫,能嗅到那清幽荷香,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叹为观止。这些故事,像一把神奇的火炬,熊熊燃起沈绣娘对织锦世界探索的热忱,也在她心底深深种下传承赫连婧琦织锦技艺、守护这份古老艺术瑰宝的种子,伴随她从懵懂孩童,历经岁月磨砺、刻苦钻研,成长为锦华镇赫赫有名的织锦大家。
  然而,时光宛如脱缰之马,奔腾向前,工业浪潮汹涌澎湃,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机器生产的廉价纺织品仿若泛滥的潮水,大批量涌入市场,它们凭借着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价格低廉到令人咋舌,虽说做工粗糙、毫无韵味与灵魂,却硬生生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反观传统织锦技艺,工序繁复得如同精密棋局,每一步都需精雕细琢,耗时漫长,成本高昂得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渐渐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失去优势,陷入泥沼。“锦云坊”往昔那种订单如雪片纷飞、织女们忙碌得脚不沾地的繁荣盛景,仿若梦幻泡影,一去不复返。如今,多是些念旧的老主顾,出于对往昔情怀的眷恋,偶尔订制一两件织锦物件,聊以慰藉心灵;年轻一辈呢,大多沉浸在现代时尚潮流的快节奏里,对这门需要耐下性子、沉下心来钻研的传统手艺,兴趣寥寥,赫连婧琦织锦技艺传承之路,恰似一盏在风雨飘摇中忽明忽暗的烛火,脆弱得不堪一击,随时面临被时代洪流无情吞没的危机。
  恰在这传统织锦技艺陷入绝境、苦苦挣扎之时,一位名叫许悠的年轻设计师,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热挚爱、对赫连婧琦织锦艺术的痴迷向往,循着古籍中那寥寥数语、模糊难辨的记载,宛如一位执着的寻宝者,一路辗转寻觅,终于踏入锦华镇,走进“锦云坊”。许悠身着一袭简约素雅的国风服饰,长发束成利落马尾,眼神明亮而坚毅,透着对织锦艺术真谛的不懈探寻精神与锐意创新的勇气。初见沈绣娘,她便似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对赫连婧琦织锦纹样蕴含的文化深意、色彩搭配背后的美学逻辑、针法技巧折射出的匠心独运的深刻见解,从纹样如何以具象图案传递抽象情感剖析,到色彩冷暖色调巧妙运用营造独特氛围彰显的情感表达,再到传统针法怎样与当代时尚设计理念无缝对接、融合创新,句句切中要害,见解新颖独到,仿若一阵清风,吹散沈绣娘心头长久以来的阴霾,让其原本满是忧虑的眼眸瞬间燃起惊喜与希望的光芒。二人仿若伯牙遇子期,一拍即合,当即立下宏愿,要倾尽心力,挖掘、传承、创新、弘扬这濒危却珍贵无比的织锦技艺遗产,让赫连婧琦的织锦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绽放耀眼光彩。
  可传承之路,荆棘丛生,首当其冲的便是搜罗整理赫连婧琦的织锦图谱与技法口诀。岁月无情,赫连婧琦流传下的织锦资料,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朝代更迭的动荡,散失损毁极为严重,留存于世的仅有寥寥几卷残本,且破旧不堪。图谱之上,图案模糊得如同被迷雾笼罩,技法口诀更是晦涩难懂,仿若神秘莫测的古老咒语,编织步骤简略不详,恰似拼图缺失大半,想要拼凑完整、还原真貌,简直难如登天。许悠与沈绣娘一头扎进阴暗潮湿的库房,在堆积如山的旧木箱、布满灰尘的布包中翻找同时代纺织书籍、民间杂记作为参考,逐字逐句比对、校勘,甄别真伪,补全缺漏,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线索,每有一丝新发现,都仿若在黑暗中寻得一线曙光,令人激动不已。
  但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二人又不辞辛劳,跋涉于周边深山老林、偏远山寨、古朴村落,拜访民间老织女、资深收藏家,言辞恳切,只求能一观赫连婧琦的遗锦或是听闻与之相关的点滴记忆。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模糊回忆,都如获至宝,详细记录、整理成册,历经数月艰辛,行程数千里,终于将零散破碎的资料梳理整合,仿若拼图渐成完整画面,得以初窥赫连婧琦织锦传承的全貌,为后续传承工作筑牢根基。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