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大人,此事再也不能延误了。当今圣上认为:‘强国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于办学’。各地办学堂之风日盛,皖城乃人文重镇,在‘振文风,促教化’的大事上绝不可落人之后。至于其余的办学银两,卑职自当筹集,请大人不必多虑。”洪尘庵振振有辞。
煜敦无言以对,只好顺水推舟:“既然如此,你先着手筹办,银子的事容?府三思。”
尘庵拿了批文,悻悻然回转县衙,县丞、主簿已在等候。尘庵把经过通报后,提出新的筹资的方案:一是从库银中拨出一千两开办经费;二是自己捐出当年的养廉银一千五百两;不足部分去向郑大人的督府库银中化缘。县丞、主簿听到洪知县个人要捐银子,默然无语,洪尘庵早就无意要他们捐款,宽慰他们说:“你们的俸禄有限,就不要勉为其难啦。调拨库银的事你们尽快办好,其余银两我现在就去找郑巡抚求助。”
有看官也许会对洪尘庵的属僚嗤之以鼻,以为他们存心吝啬,正所谓不知者不罪。清代的薪俸制度,古怪得令人不可思议,官员的正俸都很低,像七品一级的知县,年俸不过四十五两白银,县丞主簿们只有四十两。雍正朝开始,推行高薪养廉制度,在正俸之外,还给各级主要官员增发养廉银,其数量是正俸的三十多倍,而这种待遇副职和一般差役是享受不到的,正副半级之差,待遇却天壤之别。故尔,如要县丞、主簿等下级僚属捐银办学,恐怕是差强人意。
洪尘庵重新誊写了一份《皖江学堂创办规制》,再接再砺,又前往城北巡抚衙门化缘。
巡抚衙门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大街上,坐北朝南,督府大门宽大巍峨,足有三十米宽,十米进深,当门一副石刻楹联:“八皖风平清四境,一江波稳载千帆。”穿过大门就是仪门,有一道石雕的迎宾牌楼,通过牌楼,走过回廊后才是巡抚理事的后堂。再往里面去,有一幢花圃环绕的两层高楼,那是郑巡抚一家的生活区。侯门深似海啊,一点不假。上次来打生,有点蒙,此次感触尤深。洪尘庵随着门官曲折逶迂地来到后堂书房,郑大人正在背着手欣赏一幅董其昌的山水画,见洪尘庵来了,拉他一起看画:“洪知县,你看思白公的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形俱足,施以儒雅之笔,风流蕴籍。”
尘庵只粗通丹青,便随意应答:“郑公所言极佳,董公山水虚和萧散,清丽媚人,不无柔润趣味。属下无缘水墨,难品其中三昧。”
郑巡抚知道洪尘庵有事,也不再赏画了,直截了当地说:“是不是为办学堂的事而来,恐怕是想揩老夫的油吧?”
“郑大人真是神机妙算,属下一思一动都逃不出您的法眼。”洪尘庵狡猾的奉承一句,接着也直入正题:“具体办学构想,属下这里有详文呈上,请大人斧正。”
郑化熙接过案卷,示意洪尘庵坐下,然后回到公案前认真阅读,一边还不时用毛笔圈点:“好,好,有创意。要办就要办好,还有些细节需要认真商榷。”巡抚对方案表示首肯。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费缺口,除去自筹之外,估计还要拉一千两左右的饥荒。”尘庵乘势提出困难。
“找过皖城府么?在他的直辖区内,应该鼎力赞助。”郑巡抚态度明确。
“之前去请示过,煜大人尚未明示。”尘庵如实禀报。
郑化熙召来师爷,把名帖交给他:“叫人去把煜敦大人请来,有要事相商。”郑化熙对洪尘庵近一年在淮林县的作为比较赞赏,在省府为他撑起了一片天,改变了过去一段时期,府城局部吏治废驰的局面,因而一般淮林县的事他都会大力支持。
功夫不大,煜敦就赶到了巡抚衙门,相互叙礼毕,煜敦在左侧上首入座。
“煜大人,今日专为创办皖江学堂一事找你来会商,想听听你的高见。”郑化熙说话是不绕弯子的。
煜敦下意识地乜斜了洪尘庵一眼,瞬即就拱手揖向郑化熙:“巡抚大人抬爱,卑职对办学堂一事全力支持。刚才合计了一下,准备拨银五百两,襄赞淮林县。”算他会见风使舵,在巡抚面前讨好卖乖。
“可钦可嘉,不过五百纹银太少,不如这样,你我都出点血,你拨一千两,我也赞助五百两,干脆把好人做到底。”
洪尘庵肃然起立,拱手作揖:“郑大人、煜大人,属下替皖城学子谢过两位大人。”
煜敦见巡抚大人发了令,只好忍痛割财。
煜敦:“郑大人,卑职以为学堂还是叫‘皖城学堂’为好,因为它是办在皖城城里。”明眼人一听,就知晓他是想借校名来邀功,令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是他府台创办的学堂。
“卑职以为,还是叫‘皖江学堂’适宜,一者皖江横贯皖城西南入长江,具有地域特色;二者皖江之皖,乃全省之简称。以皖江学堂命名,既有内涵,又有代表性。”洪尘庵据理分析。
郑化熙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认可皖江学堂的命名:“就是皖江学堂,没什么好争执啦!”一锤定音。
煜敦见巡抚拍了板,不敢再争,但如骨鲠喉,连带银子的事,对洪尘庵耿耿于怀。出督府大衙后,洪尘庵向他施礼告别,他却一脸鄙夷,不理不睬,拂袖而去。
十
由于有郑化熙巡抚的大力协调,皖江学堂的兴建经费很快到位,几经勘察,确定学堂建在皖江旁的鹭鸶桥边,不久,便奠基开工。
正好时逢旱季,施工进度特快,不出半年,一座颇具规模的新学堂全面落成。洪尘庵请郑巡抚亲笔题联,郑化熙得知学堂是建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工事旧址上,提笔撰写了一幅意蕴深沉的楹联:“执鞭弭以事戎行,几经奋臂前驱,十年兵气消吴楚;易壁垒而为学舍,从此掀髯仰望,一道文光射牛斗。”看今日之皖江学堂,讲学堂、藏经馆、议事斋、斋房,一应齐全;儒学教喻、训导师、西学教员、斋夫,全数到位。饱学鸿儒执掌教坛,莘莘学子趋之若鹜,一派人文荟萃的新气象。
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