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春便进了参谋部任参谋长。对于这一任命,倒没有引起其他将领的重视,其一是由于大家对“参谋部”这个名堂还没有多少认识,只是凭以往的印象将它理解成了类似幕僚府一样的机构,其二就是李春在此前的工作中显示出的卓越才能也颇令人信服。而李春在入主参谋部之后,对外面也没有做大的举动,只是注重内部建设和调整,到处搜罗人才充实参谋部下属的各职能部门。他在与刘帅经过了一次长谈以后,对参谋部的职能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让他在为自己受到重用而感激的同时,又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重量。
这次建议征集活动是参谋部成立以来接到的首次任务,虽然即不复杂也没有什么难度,但李春还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丝毫没有因为简单而轻视,许多提案都是由他自己亲自过目的,特别有价值的他还作了分析和说明。
他把这些建议分为了两大类,一是对内的,一是对外的。对内的建议最多,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主要是那些推荐可食用动植物以及菌类资源的,这都是立竿见影、能解救燃眉之急的,其次是一些粮食挖潜增产的方法,而这些却是要等到秋收以后才能见效了。还有就是节约方面的了,甚至就连在米下锅前再抓出一把这样稀奇古怪的办法都有。对于这些建议,只要不是特别荒谬的之外,李春都尽量整理出来写进了报告。
刘景世在看过汇总之后对李春扎实细致的工作非常满意,心里更对李春以后的表现增加了几分期许。他立即将报告转给张仲茂,并指示,不管建议的价值大小,整理一下全部在报纸上予以刊登,注明提案人的名字,主要是要起到营造气氛、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垦荒扩种仿佛是人们的共识,统计表明有大量的提案建议在解放区开展大规模的屯垦,新来的战士家属每户可分给三十至五十亩土地,必要时甚至可以动用军队来进行军屯。按说,这的确是一个必须制定的长远规划,因为按当前解放区增长的人口计算,即使是有办法支撑到秋收,只要封锁不能解除,那么,依照现有的耕地及收成,粮食问题仍然将面临短缺的状况,所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是一项有关解放区生存的长期政策。只有做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境界,解放区才会彻底摆脱被敌人卡脖子的危险。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极为矛盾的情况,那就是扩大耕地就必将投入相应的稻种,而增加多少种子,就会减少多少口粮,顾及当前,就将牺牲长远利益,这是非常无奈的两难选择,现实的情况要求在这两方面之间必须取得一定的平衡,虽然要做到这点很难。
刘景世在考察了这个世界的耕作状况后,借鉴那个世界的成功经验,及时提出了变“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的种植新理念,力争做到“少种不少收”,又把沤制农家肥的方法在解放区全面推广开来,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谚语说明肥料在种植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命令的形式下发给各军团,要求将城市和军营中的人畜粪便集中起来,运往农村制成肥料。这样一来,即得到了大量的优质底肥,又改善了城市和军营中的卫生状况,一举两得。而没想到的是,他的这项措施在得到实践的成功验证后,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传播开来,从而对这个世界的粮食种植和卫生状况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他无数造福人类事迹之中的又一项丰功伟绩——这是后话。
至于每家耕种的土地数量,刘景世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对种子和口粮进行了平衡以后,最终决定以十至二十亩为宜,控制在这样的面积之内即便于实施他所提出的“精耕细作”新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口粮的比例,尽可能的延长粮食的供给,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机会。
经过和崔泽之的粗略计算,如果在解放区对粮食严格实行配给制,再无意外情况,现有的粮食勉强可以维持两个多月的时间,加上开发其他的野生食品资源,应该能支撑三个月以上。而这段时间就是考验刘景世和他的一班人能力的关键时刻了,他们必须在这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找到解除当前困境的方法。
然而,这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也并不是就十分有把握,还是要在没有“意外情况”下才会取得,生死存亡之际,是半点也马虎不得的,于是,刘景世便又竭力思索起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来。
“大家再想想看,还有什么漏洞没有?”刘景世不甘心自己一个人头痛,又把正在眼前的崔泽之和孟亦寒两人也拖下水。
“……”崔泽之的手底下还有一大堆事务等着他去处理,正准备出门,却被刘景世这一句话给挡了回来,只好无声地呻吟了一下,无奈地和孟亦寒一起开始蹙眉苦思。
“哦,粮仓!”
“啊,刺客!”
刘景世与孟亦寒几乎是同时发出一声惊呼,虽然他们喊出的话不同,但在场的人却都十分清楚这话里面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粮仓啊,现在那里可是解放区的重中之重,一想到此,刘景世不由惊出一身冷汗——这可是一个致命的漏洞,虽然现在储存粮食的山洞也可算是防守严密,但那也是针对普通人来说的,要是用来防备刺客,不说毫无作用却也效果了了,如若王府再派几个刺客来搞破坏,只要往那些粮草里点上一把火,整个解放区就会立刻崩溃。
第1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