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消息来源真实可靠、广泛多元,晏润林建立庞大通讯员网络,涵盖北平城大街小巷、偏远乡村,乃至周边城市。这些通讯员身份各异,有茶馆伙计、码头工人、乡村私塾先生,他们身处基层,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新鲜事儿、突发事,及时传回报社。同时,报社配备先进印刷设备,提高印刷质量与速度,日出万份报纸,低价售卖或免费发放至学校、工厂、社区,让更多人能读报、爱读报。
《北平新报》发行初期,阻力重重。权贵阶层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妄图施压封杀,或暗中威胁记者编辑,或利用官场关系,刁难报社运营,禁止报纸售卖;市井间亦有顽固守旧势力,习惯旧有小报低俗内容,对新报严肃题材、深度报道不买账,认为“曲高和寡”“枯燥难懂”;报社内部,因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理念风格迥异,时有摩擦矛盾,影响工作效率。
晏润林毫不退缩,面对权贵打压,他借助晏家在军政界威望,联合正直官员,弹劾施压者,揭露其丑恶嘴脸,为报社撑起“保护伞”;针对民众接受度问题,调整报道方式,用通俗语言、故事案例解读高深知识,增加漫画插图、互动话题,举办读报征文、知识竞赛活动,提高趣味性与参与度;协调内部矛盾,定期组织团建、业务研讨,增进员工理解沟通,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分工职责,打造团结高效团队。
在晏润林为振兴报业披荆斩棘时,鹿希甄则投身于保育生态、绘就北平城绿水青山的宏伟事业之中。北平城郊,往昔山林葱郁、河川清澈,可近年因战乱频仍、过度开发,山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河流被工业污水、生活废水肆意污染,鱼虾绝迹,河水浑浊恶臭,生态警钟已然敲响,亟待拯救修复。
“生态如命脉,关乎子孙后代福祉,咱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行动起来,保育生态,还北平城一片锦绣丹青!”鹿希甄身着一袭淡雅的翠色旗袍,头戴遮阳草帽,手持一根登山杖,穿梭于山林之间,望着满目疮痍的景象,痛心疾首,对同行的植物学家、水利专家、环保志士说道,语气坚定决绝,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
鹿希甄从山林保育切入,组织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她号召百姓参与,许下丰厚回报,凡参与植树者,可获粮食、农具补贴,或减免赋税徭役。一时间,城郊山野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挖坑、植树、浇水,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选用树苗兼顾经济与生态价值,既有速生丰产、能快速修复植被的杨树、桉树,也有珍贵稀有、涵养水源能力强的银杏、红豆杉。同时,设立山林管护队,队员们日夜巡山,打击盗伐行为,防治病虫害,守护山林茁壮成长。
河流治理同步展开,鹿希甄率人溯流而上,排查污染源。对违规排污工厂,责令停产整顿,限期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达标后方可复工;对生活污水排放,在城郊及城内社区新建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生物处理、物理过滤技术,净化污水,使其达标排放。清理河道亦不遗余力,组织民夫打捞垃圾、疏浚河道,拆除河中违建,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与生态功能,投放鱼苗,涵养水生物种,重现鱼翔浅底美景。
土壤改良亦是关键环节,因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城郊农田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鹿希甄邀请农学家推广绿色农业,倡导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举办土壤改良讲座,田间地头示范操作,分发自制堆肥、防虫器具,引导农户科学种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地生机。
然而,生态保育之路布满荆棘。植树造林面临树苗短缺、成活率低难题,管护队人力不足,经费匮乏,盗伐者与管护队玩“猫鼠游戏”,防不胜防;河流治理资金缺口巨大,污水处理设备昂贵,部分工厂阳奉阴违,偷排污水;土壤改良农户积极性不高,习惯旧有种植方式,对绿色农业心存疑虑,且有机肥制作繁琐,推广艰难。
鹿希甄多方筹措树苗,发动百姓自育树苗,建立树苗培育基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成活率;扩充管护队,招募志愿者,争取官府资金支持,与警局联合执法,严惩盗伐者;再筹资金,发动慈善募捐、申请政府专项补贴,购买污水处理设备,加强对工厂监管,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排污;深入农户家中,帮扶实践绿色农业,展示改良成果,建立示范田,以丰收实例打消农户疑虑。
数载春秋,晏润林振兴的报业蓬勃发展,《北平新报》一纸风行,发行量稳居榜首,成为民众“精神食粮”,启迪无数人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监督权贵,营造清正舆论氛围;鹿希甄保育的生态初现成效,北平城郊山林重新披上绿装,河流清澈见底,农田生机勃勃,生态旅游兴起,百姓尽享生态红利。
第一百九十三章暗流汹涌困局艰,齐心破局护安宁
北平城,刚刚从两场恶战的硝烟中缓过神来,街头巷尾还残留着战时的疮痍,断壁残垣在春日暖阳下映出斑驳的阴影,百姓们穿梭其间,忙着修补房屋、重铺道路,眼神中既有对新生活的期许,也藏着对未知局势的隐忧。晏家府邸,晏润林身着一袭藏青色军装,身姿依旧笔挺,可那紧蹙的眉头、凝重的神色,仿若铅云压顶,昭示着新一轮危机正悄然逼近。
第29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