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拐角处,红强都一一观望了,站在每一个拐角眺望,红强的感受都不相同,只是方位有些陌生,分不清东西南北,管他呢,东也好,西也好,总是另一番感受,真是一种享受呀!想起长城乡的城墙,虽比不上眼下这般高俊,但相较来看,还是各有所长的。眼下的城楼,已是国家级保护单位,也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自然是名气不凡,也俗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但它的美却多是后来的美,它的美是经过修复得来的,运用种子学的说法是它已不是原种,已不太纯正了,在它的表皮上,已被镶嵌了现代的元素,而长城乡的城墙,才是纯正的历史的见证……唉!红强叹口气,为自己的举止而感到可笑,眼下是如此美景,可自己却又想到了这些荒谬的东西,分明是两种风格,两种景致嘛,拿它们比什么?呵呵,红强挠挠头,继续向远处眺望着。
下了城楼,有个照相处,走近了,红强看到他们是专门为游客服务的。相片中的取景正是城楼,旁边醒目地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字样,嘿,有意思。一打听,一张相片10块钱,随照随取,旁边还有盔甲啥的装饰品,另算钱。穿个盔甲也回不到古代呀!默默腰包,红强掏出了10块钱,算了,盔甲就算了吧,搞点实际的,玩虚的干啥?就跟酱场一样,嗨!不提了,提它干啥?红强摇摇头。
照了相,又四处走走,出了园,吃点饭,红强便打车回学校了。他是真不想回去呀!可也没办法,一来学校有事,二来也是经费问题,一趟长城之旅,真让他破费不小呢。不过这钱花的是值得的,对于地理学,他似乎有了新的认识,一钻进去,就出不来了,也算是一种痴迷吧。
夜很静,宿舍也很静,走至宿舍楼下的时候,红强看到零星的几盏灯亮着,顶楼更是寂的吓人。因为他们都被派去各地实习了,按理说,实习期才刚刚结束,大家伙儿肯定都窝在家里养身体呢,谁还会早早地回学校呀,要知道,念书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呢。一个顶楼,就只有两头一个亮着灯,剩下的,便就是红强他们宿舍了。
宿舍不大,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空旷了。红强喜欢静,喜欢独处,打小儿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是最自由的时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想什么,就想什么,此刻,他就想到了长城乡,想到了嘉峪关。闭了眼,那一个个炯炯有神的橡皮人就浮在了脑海里,那真是一门艺术呀!俊秀的姑娘,烧火的老者,闲谈的官员,还有卧床的霍将军……都叫人依依不舍,真不愧为国家级旅游景点啊。
再想想武威的长城,虽没有嘉峪关的华丽,却也显得如此豪放,真像虎子说的一样,叫大漠豪情!叫豪迈!当初,他却无知地骂他们是刁民……想到此处,红强的心一下就疼了,怎么能那样骂人家呢?真不应该呀,李片长,杨队长,麻老师,张虎,冯队长……还有虎子,他们都是多好的人哟,他们没有一丝儿坏心眼,待人都很随和,只有麻老师在他面前动过粗,可那也是为了自己,并不是单个的针对他,情急之下,也许他那一抢才真正稳住了阵脚……唉!真悔呀,我凭啥骂他们是刁民?我有资格骂人家吗?我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处处还带着些书生气,可他们却都叫我邵技术,还都留我吃饭,可我却反咬一口,骂他们是刁民,我真是个十足的混蛋!
算了,不想这些了,想着想着,就叫人伤心。还有那个烂货酱场,眼里只有钱,现在都讲求互利共赢,可他却只想着自己挣钱,一点儿也不为老百姓考虑,害得我也两头为难,真他妈该倒闭呀!……想到酱场,红强咬得牙吱吱响,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可惜冯队长他们没能扛住,要不然,让他个酱场今年就完蛋!
不想了,真不想了,一想就头疼。红强翻个身,揉了揉太阳穴。这号事真不该多想,连血管都气得凝固了,舒口气,红强闭了眼。
夜里吵闹了会失眠,夜静了依旧无眠,人世间的道理,真是让人搞不懂,就像有本书上讲的,穿了衣服是艺术,不穿衣服依旧是艺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却得出了同一种结论,搞不懂,真是搞不懂,红强咧咧嘴,苦笑着。
既然无眠,那就再想些别的,地质,对!就是地质!还是自己热爱的东西好呀!真后悔当初没有学地质。不过回头一想,学了地质,兴许现在还不知在哪儿飞呢?西北的风情,着实让人着迷,酒泉航天城,嘉峪关旅游城,还有古都凉州城,这些全国熟知的地方,他都一一去过了,还对比了凉嘉两种不同风格长城的特点呢。甘肃的名城我都去过了,还有哪?还有哪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呢?突地,红强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字眼,“莫高窟”!顿时,红强脸上的兴奋少了许多,敦煌莫高窟,它的知名度应当仅次于酒泉,甚至还要位列之首呢。遗憾,真遗憾呀,幸好发现的早,要不然将会成为我一生的遗憾。红强忙爬起身,翻了翻衣兜,随即又停了手。“不够,肯定不够!……”红强默默地念着,又躺下了。没事,还有机会的,一年的时间,等假期挣点钱,我一定会去莫高窟的。这样的机会,红强是不会轻易放过的。现在,只有计划,继续自己的旅游计划,争取在毕业之前,游尽甘肃的名城,完成自己最初的爱好。
想了一夜,他终于又想到了几个地方,一个是张掖,一个是天水。因为张掖有神奇的丹霞地貌,天水是羲皇故里,更是景点繁多,真应了园林老师一句话:“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看甘肃呀”呀!
第十六章--图书馆借书
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