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三十六章 碑林诞生
  老游人粗拉归粗拉,但干事从来不含糊。从书记办公室出来,他没回办公室,直接给文化局张局长打电话,让他带车去县中接上苑筝,速到县委宣传部,有要事商量。一袋烟的功夫,张局长带着苑筝气喘吁吁地赶到他办公室。
  听苑筝说要在东河建碑林,游一亭俩眼珠子瞪得溜圆,不由得喊了起来:“你说啥?你要在东河弄碑林?”他本来嗓门儿就大,一急嗓门儿就更收不住了,把张局长和苑筝吓了一跳。本来他还想说,别扯淡了,你当个老师凭啥建造碑林,钱呢?
  毕竟在官场历练了大半辈子,他眼里能看得出事儿来——江书记既然让他和文化局长跟这个生瓜蛋子老师谈,说明书记对苑筝的想法是认可的。否则,也不会让县委宣传部长跟个老师瞎费功夫呀。想到这儿,游一亭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压抑住心头的不满,说道:“你接着说,接着往下说。”
  刚才游一亭那一嗓子,把苑筝吓了一跳,正不知所措,部长又让接着往下说。刚才说到哪儿也忘了,他重新捋了捋思路,把建碑林的想法重新说了一遍。听到最后,游一亭听明白了。噢,不用县里掏钱,由文化馆提供一间办公室,文化局或者文化馆发一个建碑林的红头文件就可以了。
  他把手一挥说道:“行了,我听明白了,你刚才说的这些事都好办,你先拿个方案,只要不花钱能把事儿办成就行。”游一亭最怕苑筝提钱,宣传部手头确实没钱。
  要不人们怎么都说,天下所有的天才怪才,都有点儿像神经病呢。因为这些人大脑太敏感了,且过于专注某件事,对别的全不在乎,苑筝就是这么个典型的“一根筋”。他“一根筋”到什么程度呢?自从县里同意他主持碑林建设之后,他的世界里就全是碑林,再没别的东西。
  学校的历史课不上了,苑筝说,爱咋地咋地,愿意开除就开除吧。校长虽有意见,听说是书记同意的项目,想想他平常在学校教课还算认真,也从不惹事儿,也不好说别的。还托人给他捎话,放他几个月的长假。更可气的是,自从他在文化馆有了那间办公室之后,就再也不回家了。妻子知道他干啥事儿都“一根筋”,一般都忍着,可守着家门,两个月连个人影也见不着,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妻子怒气冲冲找到县文化馆。推开房门一看,满屋子全是宣纸。一摞一摞的,堆得满桌子满地,根本就没下脚的地方。各种墨香、墨臭味掺杂在一起,说不清屋里是啥味道了。只见平日里穿着讲究的丈夫,蓬头垢面,正端着一盒方便面,毫无意识地狼吞虎咽,活像个饿鬼。见妻子进来,苑筝看着她呵呵地傻笑。见此情景,她的泪水刷地就下来了,一肚子的怨气消散得无影无踪,啥话也不说了。刚要帮他归拢那些从全国各地邮寄过来的书法作品,苑筝抢过去拦住妻子说道:“莫动,莫动,这都是我分好类的,弄乱了我又要几个晚上不能睡觉了。”
  为了把天下的书法大家一网打尽,一根筋有一根筋的绝活儿。就像古时候遍撒海捕文书和英雄帖一样,他向国内外各路书法名家英才遍撒“英雄帖”。一周之内,向全世界知名的书法家和名人发出近万份公函,光邮费就花了好几千块。按说,那些书法大家和名人压根儿就瞧不上小小的东河县,更瞧不上东河县文化局的小红头文件。可他们都听说过“碑王”唐宋碑,碑上有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的真迹加持,这就让书法大家们不淡定了。
  还有更吸人眼球的呢——东河县将在碑王所在地,兴建中国当代碑林。这名头一出,更让人坐不住了。别管你是多大的腕儿,多牛逼,谁不想在当代碑林中占据一席之地?有谁不愿让自己的字流芳千古呢?这就没人敢小瞧东河县和那个小红头文件了。这便是苑筝的杀手锏,也是苑筝不要政府花钱把碑林建成的底气所在!
  来自海内外的书法作品,像雪片般飞往东河县。那些千金难求一字的书法大家还矜持一些,拿出压箱底的宣纸,写了最拿手的字,给苑筝寄过来。那些中不溜的书法家,可就顾不得这些了,把字寄过来之后,隔三差五打电话询问,问那幅字写得行不行啊,不够好的话可以重新写一幅。还有的问,他的字能刻多大的碑,放在碑林的什么位置。苑筝虽有个性,但对这些同样有个性的人,异常有耐心。他不厌其烦地接电话回电话,解释他们的疑问,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个个苛刻甚至可笑的问题。不到俩月,收到六千多幅作品,除了国内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侨胞的,就连台湾魂系故里的老将军也寄来了作品。
  老游带着文化局长来看过苑筝两次。除了苑筝画的一张碑林草图外,就是堆得满地、满床、满桌子的书法作品。他见苑筝踌躇满志大功告成的模样,差点儿没笑出声来,心说这天底下啥人都有啊。他随着苑筝的指点,踮着脚尖在屋里小心移动脚步,生怕踩了苑筝这些宝贝。看完后,指着那堆宣纸揶揄道:“苑老师,都两个月了,凭这堆皱巴巴的宣纸,啥时候才能看到碑林?”
  “半年吧。”苑筝成竹在胸,脱口而出。
  “半年?就凭这些……”游一亭想说,你拿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吧。话到嘴边大脑袋一激灵,话没秃噜出来。凡他妈的一根筋的人,都邪性着呢,万一他半年真弄成了,倒显得自己没水平了。跟这种人较什么真呢?想到这儿,他点点头笑着说道,“好,半年,咱可说好了,半年后我和江书记等你的好消息。”
  书法作品有了,剩下的就是资金和修建。钱的来路苑筝早想好了,书法作品尚未征集到手时,他心里还敲着小鼓。如今,这么多书法大家和名人作品在手,当代第一碑林的名头再往那儿一戳,钱还是事儿?嘿嘿,都说苑筝一根筋,穷酸一个。你说这小子一说建碑林,咋就突然开了窍呢?连弄钱的本事都有了,还一套一套的呢。
  自古以来凡是官员文人辈出的地界,大的商家就少,此长彼消。究其原因是文人看不起吃做生意这碗饭的,仕农工商,买卖人排在了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东河没出身价几个亿几十个亿的大老板。不然的话,就凭苑筝肚子里的东河历史,再加上碑王和当代第一碑林的噱头,一个大老板就把钱搞定了。太大的老板没有,但身价几千万上亿的老板东河少说也有几十个。如今这人呐,但凡手里有了俩钱,哪个不想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哪个不想在流芳百世的东河文化功德碑上留下名号呢!苑筝没费啥口舌,就募集到一千多万,足够把碑林建起来。苑筝有言在先,碑林的最显眼处,建一座文化功德碑。谁捐的钱多,就把谁的名字刻在最显眼儿处,捐赠超过百万的单独刻碑。
  碑林的设计理念简约、大方,博古通今。苑筝说,碑林的价值,是碑王和碑林里的书法作品,不在建筑多么雄伟高大。整个碑林除了大门口唐宋风格的门楼,再就是碑王的汉风亭阁。众多的书法碑刻安排在一条条的回廊上,石碑材料和雕刻花不了多少钱。
  几路施工人马,同时进场开干。修门楼院墙的是一拨,建碑王亭阁的是另一拨,建一条条长廊的又是一拨,还有几十名石刻匠人昼夜不停叮叮当当地雕刻石碑,数百人把工地塞得满满的。县建设局委派两名工程师现场监工,苑筝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吃住在工地,倒也有条不紊。钱给得及时,活儿干得也快,不到五个月碑林正式落成。江一铭请柳之纯为碑林博物馆题名,听说给全国当代最大的碑林博物馆题词,这次柳之纯没矫情,痛痛快快就答应了,还写了两幅让江一铭从中挑选。
  碑林开馆那天,江一铭亲率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并邀请省市宣传部、文化局领导和文化界名人出席,省市县电视台、电台、报社密集报道了东河县这一文化盛事。开馆当天,前往参观的达五万多人。好多人是带着相机来的,为拍一张碑王的照片要等好长时间,有俩年轻人为争好位置,还发生了争执,若不是警察及时上前制止,还不定闹出啥笑话呢。东河碑林博物馆迅速成为中京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批文化界和旅游观光的人们前来参观。
  在一次研究干部选用的常委会上,江一铭对组织部提出了新要求,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说道:“比如像苑筝,你把他搁在学校当老师,学校多了一名好历史教师,可一座碑林的价值远比历史老师的价值要大得多。苑筝不仅有文化,策划的功力也相当了得,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当文化局副局长呢?”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