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第十三章 市委书记下乡
  中原大地的秋天,是最诱人的季节。抬眼望去,蓝天白云,鸿雁高翔,处处果实累累,粮果飘香,更像一幅多姿多彩、浓姿艳抹的水墨巨画。走在田野里,那些农作物的果实以各类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像一位丰满成熟的美妇,姗姗而来。农民脸上的汗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苦点累点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赶上好年景,就心满意足了。
  伴随着秋收季节到来,各县的书记县长更忙碌了,尤其是那些靠农业产业支撑的农业大县。让他们揪心的除了秋收秋种外,还有省里市里的考核。第三季度对县里的经济指标来说非常关键,这时候财政收入若再上不去,就注定全年没希望了。中京市虽说仍是全省人口和经济总量第一大市,但屁股后面紧缀着的两个市,一个矿藏丰富,资源雄厚,一个是沿海港口城市,外向型经济强势。两市发展潜力都很大,赶超的步伐紧逼,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一直是孟忠良心头的一块病。
  周一上班,江一铭接到陈亮打来的电话,说孟书记让江市长一同到县里调研,九点乘车出发。
  江一铭快速翻阅了桌上的文件,把几个急件签了,拎上包就往市委那边走。中巴停在常委楼楼下,市财政局长高明、市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处长已经等候在车旁。不一会儿,市委秘书长秦峰和陈亮一左一右陪着孟忠良从楼里走了出来。等孟忠良上车后,大家依次上车。江一铭上车后,孟忠良用手指指自己后排的位置让江一铭坐,然后侧着身子对众人说道:“全市财政收入到了攻坚时刻,我们今天转两个县。昨天方明同志到财政部跑资金去了,不等他了。”说完,把目光移向江一铭,“江市长,咱可说好了,今年全市财政收入上不去,你这个常务可脱不了干系。”他把目光又转向高明,“高明,你是财政局局长,第一个要问责的就是你!”
  他见江一铭没说话,问道:“怕了?市里跟省直部门可大不一样,都是实打实、硬碰硬的,编不出来,也写不出来,要想不被别人落下,得有管用顶事的招数,得有我有他无的独门绝技。”
  江一铭笑笑说道:“书记,有您做后盾,我有啥可怕的。我们中京市虽大,但大多数是农业县,矿藏资源少,已经形成特色产业支撑的县还不多,财政收入上去上不去,关键要看有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和特色产业集群。”
  “说到点子上了,今天到县里不看别的,就看项目。看看这些书记县长们,都弄了哪些好项目,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有什么高招。”孟忠良说着转过身子,冲着坐在右侧的秘书长秦峰说道,“不用通知县里,我们就在车里定去哪个县,直接过去就行了。到了县里也不听他们汇报,让他们亮出最拿手的项目,一边看一边让县委书记谈情况,是骡子是马一遛就知道了。”孟忠良顿了一下接着说道,“第一站,咱们到东河县,看看潘东升今年有啥拿手好戏。”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
  中巴车快驶进东河县城时,陈亮拨通潘东升手机,告诉他孟书记到东河了,车刚下高速马上就进县城。过了不到两分钟,一辆警车打着双闪直奔中巴车而来。在距离中巴车五百米的地方一个急转弯,停在路边等着中巴车靠近,然后放慢车速,引导中巴车直奔县委。因为没有引导车,秦峰一直提心吊胆的,生怕路上出状况。见有警车前面带路,他松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东河县干啥事儿都利索,像潘东升的脾气。”
  孟忠良没说话,脸上透出了满意。县委大门口,潘东升带着一干人身着正装迎候在那里。孟忠良下了车,跟潘东升和县长崔群俩人分别握握手,然后对潘东升说道:“让大家该干啥干啥吧,你和崔县长上我们的车。”
  上了中巴车,潘东升坐在秦峰身后的座位上,探过身子说道:“孟书记,您这可是微服私访呀,我们这些县官,最怵的就是这手儿了,但凡不打招呼下来的领导,哪个不是火眼金睛。”
  “怎么,怕了?”孟忠良微微侧过身来,故意沉着脸冷冷问道。
  “不瞒您说,说不怕那是假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了县里,让领导看了能赏心悦目的事儿各县都不少,可让领导皱眉头的事儿,谁都有一些。我们最怕的就是领导把这些糟心事儿撞上了,恐怕一年就白干了,弄不好还落个工作不扎实、欺上瞒下的罪名。”
  潘东升吃透了孟忠良体察下情,想听真话实话,也拿捏得准他啥时候让你拉磨,啥时候给你喂料,啥时候才打出杀威棒。所以,别看说了实话,露了实底儿,孟忠良不仅不恼,反而觉得你这个人实在。
  这就叫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应对不同的领导要用不同的法儿,有的可以捧,有的可以谏,有的可硬,有的可软,对症下药才管用。潘东升有此自信,在于他深谙体制内的套路。领导微服私访也好,突然袭击也罢,绝大多数领导的真实想法,是想借此推动工作,震慑那些不干活、不守规矩、不听招呼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真格下狠手的。否则的话,所到之处见到的都是令人揪心、头大的事儿,干啥去了,找难受找不自在去了!
  潘东升这几句话让孟忠良很受用,他正过身子笑了:“天底下还有让你潘东升怵头的事儿?如果连你都怵,别人就更难办喽。这次你不用怕,我不是来挑毛病的。矛盾点嘛,县里有,市里也不少,不看心里也知道个八八九九的。今儿主要看你东河县新上的项目,看你在项目建设上有什么好做法,存在什么问题,好的赖的都可以看,都可以说,随便聊。”孟忠良抬手看了看手表说道,“今天时间有限,只看你两个项目,说吧,先看哪家?”
  “那就先到东城开发区看看吧,去年年底我从温州引进一家城市工业产业园运营商。在开发区给他划了五平方公里,目前进展很快,效果也很好。”说着潘东升朝着崔群使了个眼色,崔群马上掏出手机低头一阵忙乎。
  孟忠良惊讶地问道:“好家伙,五平方公里,那得几千亩地吧?”
  “书记,总共占地七千五百亩。”潘东升答道。
  “这么多土地指标你从哪儿弄的?你一个县没这么多吧?”孟忠良问道。
  “买的。有些山区县把浅山区的山坡整理成耕地,我们从他们手里购买土地指标,一亩地两万五。这些山区县的财政收入有的刚过亿,他们整理耕地的成本每亩地最多四五千。有的县光卖土地指标县财政全年收入三四千万,他们挺合适的。”
  潘东升得意扬扬地说道,“不过,我们更合适。每亩两万五的指标,再加上给农民的两万耕地补偿,总共不到五万。可一亩地进了产业园园区,价值就变成了二十多万元。经过运营招商,每亩地的价值最多可达到四十万,增值近十倍。”
  孟忠良边听边在心里盘算:土地里面的文章太大了,来回这么一倒腾,钱就来了。东河县项目一个接一个上,财政收入一直在全市遥遥领先,看来还真有些手段。孟忠良心里这样想着,嘴上却不饶人:“江市长,潘东升说的你听明白了吗?靠不靠谱呀?我怎么越听越玄乎。”
  “书记,潘市长刚才说的土地指标,在国家层面刚刚实施。国家提倡各地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土地整理,也同意发展快的地区通过购买土地指标的方式,取得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前提是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碰。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对整理出来耕地的地区,可以通过出售土地指标的方式,得到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二是对那些经济发展快、上项目受土地指标制约的地区,也是一个突破土地指标瓶颈、快速发展的可行路径。”江一铭边说边心里不住地赞叹:潘东升这家伙真不简单,把政策给玩出花来了。
  从县委到东城开发区一路绿灯,不到十分钟,中巴车停靠在路北一座三层玻璃幕建筑前,戳在楼顶的几个霓虹大字足有一层楼那么高——东河县东城开发区工业产业园。
  楼后面几十多座塔吊正在紧张施工,场面颇为壮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由县委副书记单勇兼任,他带队出面迎接,在他身后跟着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和几名工作人员。
  林总赶紧上前握住孟忠良的双手,满面恭敬地说道:“欢迎孟书记到园区视察工作。东河县投资环境好,潘市长开明,处处给我们开绿灯,项目进展非常顺利。最晚到明年下半年,将有二十六家企业入驻园区,当年可实现工业产值五十亿元,带动几千人就业。孟书记,我们到里面边看沙盘边谈吧。”
  林总简短的三五句话,包含了好几层意思:既充分肯定东河县的营商环境,说明了项目进展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捎带着还把潘东升给表扬了。话说得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泥带水。
  孟忠良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人。这人往大里说也就三十四五岁,江浙那地界的人,还真是比不了,年纪轻轻的就敢投这么多钱出来干这么大的事。这要搁北方,家境好的,说不定还在家里啃老呢。
请选择充值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