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时常清喉咙者,可能在掩饰情绪
曾国藩认为,每个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
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
识人时,听其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但只要听到声音就会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要见到他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说话伊始就清喉咙的人,多是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致。
在说话的过程中不断清喉咙的人,可能是为了变换说话的语气和声调,还有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某种焦虑和不安。
还有的人在说话过程中并不是不断地清喉咙,而只是偶尔一两次,这多半是表明他对某一个问题并不是特别认同,还需要仔细认真地考虑。
故意清喉咙还是一种警告的表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不满情绪,同时也包含着向对方示威的意思,告诉对方自己可能会不客气。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不断地清喉咙,那说明此人对自己的话根本就没有把握,他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况且这种人具有杞人忧天的倾向。再则,如果男性出现咬住烟头、用唾液加以润湿的动作,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说话像放连珠炮者,多缺乏心计
我们经常会遇到说话像放连珠炮的人,他们一开口,别人就没有机会启齿了。这种人通常会自以为自己热诚、能说会道。其实,这往往显示了他们思想单纯,没有心计。
说话像放连珠炮的人不仅说话语速快,而且音量高。
这对于说话者自己来说,因为说话的速度太快,肯定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的言语,顾虑别人的反应和感觉。这样,说话者自己泄露的东西太多,而且招致对方的误解也会很多。
此外,说话像放连珠炮的这种人将交谈变为个人脱口秀专场,说话的时候“唯我独尊”,会招人厌烦。这些都表现出这类人说得多想得少或先说后想的单纯性和直接性。
通常,小孩子发现一件事情或玩得兴趣盎然时,会不假思索、语无伦次地对家长或他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就像放连珠炮。而小孩就是我们身边思想最单纯、也没什么心计的人群。
我们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但说话像放连珠炮的人由于说话太快,会使听众疲于追赶他的思维节奏,感觉会很累很累。而如果对方不能确切地把握其听到的内容,会使得双方造成不必要的尴尬,甚至是误会。
在工作以及生活中,这种人都会因为雷厉风行和心直口快的性格,而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但同时,他们也会因为说话时没有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得罪人,或表述不清、话语太多而遭人反感--言多必失!到头来也使得自己自讨没趣。
因此,我们在与说话像放连珠炮的人交往时,不要因为他们的话语伤着了自己就误解甚至记恨对方,也不要因为厌恶这种说话方式而回避他们。殊不知,这类人是最没有心计的,且他们思想单纯,值得交往和信赖。
说话慢条斯理者,心中多有主见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以达到相互了解。通常,单位的领导者或一个团队的主管,讲话的时候总是逻辑严密、不慌不忙,这可不单是因为他们有卓越的管理能力,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人说话的时候有自己的主见。
从我们的实际接触来看,一方面,讲话慢容易让人理解话本身的含义,也就是让人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去理解真正的含义,这样也有利于自己和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讲话快的人,基本上只顾着自己表达,无暇在意别人需要去理解他的意思。
另一方面,讲话慢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会考虑好自己的言语或表达方式后再说出来,即“三思而后行”。这样更容易表述自己的意思,就可以提高和对方沟通的效率。
说话慢条斯理的人还说明他们的心理很成熟,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会鲁莽和急躁,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会事事都询问他人。
当然,也决不是从不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是因为这种人通常头脑极为冷静,能看清事态的发展和变化,关键的时候能拿主意,但决不是逞能。
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工作起来效率不一定是最高的,但他们会兼顾质量与效率,能做到随机应变。他们在生活中也比较沉稳,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不至于活在忙碌和烦躁当中。
因此,与说话慢条斯理的人交往的时候,你不要妄想轻易说服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很有自己的主见,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主意。
当然,也千万不要急于亮出自己的底牌。否则,对方会将事情策划得更加周密,好像什么事他都可以胸有成竹,会使你难以回旋并徒增心理压力。
说话音量高者,性情多粗犷
有些人天生一副大嗓门,说起话来高声大气。高声大气是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粗犷、豪放的性格。
他们脾气暴躁、易怒,容易激动,但为人耿直、真诚、热情,说话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绕圈子。
这一类人多容不得自己受一点点委屈,他们会据理力争,直到弄个水落石出为止。他们有时会充当急先锋,起召唤、鼓动的作用,但有时也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被人利用,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张飞是《三国演义》中群众最喜爱的人物之一。他以粗豪、勇猛、爽直和坚贞的品质深深地吸引着历代的读者。这个人物说话声如洪钟,具有浓烈的草莽英雄气质。从其外表便可看到这一点--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在长坂坡一役,曹操率众军追赶张飞。张飞立马桥头,圆睁环眼,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吼声如雷,将曹军部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跌于马下。曹操回马而走。这段有声有色的传奇故事,凸现了张飞粗犷的草莽英雄气质。
很多人一听说要与强敌对阵,大都会心生恐慌,或想临阵脱逃。其实,这种做法等于认输。如果你能先发制人,以声气夺人,就可减轻这种心理压迫。
另外,说话声音高昂、洪亮的人大都有比较充沛和旺盛的精力,自信心充足,有一定的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待人热情、诚恳,气质优雅,能够吸引一定人的目光,并且有荣誉感。
常唉声叹气,是心理脆弱的体现
常唉声叹气者,多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遭遇到挫折、失败时,就会丧失信心,显得沮丧、颓废,甚至一蹶不振,丧失“东山再起”的勇气。
这种人总是哀叹“人难做,难做人,做人难”,却不知道,失败和成功是人们的心理体验和感觉,是人们意志的判断和界定。只是一味地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又谈何成功?不怕失败,重新振作起来,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这类人从不善于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却总是不断地寻找种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然后自我安慰。他们时常哀叹自己的不幸,却以他人更大的不幸来平衡自己。
喋喋不休者,多爱听奉承
有人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人则喜欢喋喋不休地倾诉。对这样的人,不妨做个最佳所众--不打断他、不责怪他,与他保持亲密但适度的距离,显得专注一些,并刻意营造美妙的谈话氛围……他们是喜欢听别人奉承的典型。
这种人的性格特征是说起话来像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这种类型的女性性格非常灵巧,有顺应任何环境的能力。
不过,她们也有疏忽的一面,可能做出违背本意的事。一般而言,她们属于乐天派,不会闷闷不乐或钻牛角尖。
这种类型的女性多半具备语言、绘画的才能,个性善良,不会拒绝他人的请求。若是口若悬河的男人,有时因不会接纳他人的意见、过于主张自我而惹来麻烦。他们自认为好的事却常常是旁人厌恶的。
这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虽不佳,却能在交往一段时间后慢慢化解彼此间的误解,而让人发现其个性品位。当然,也很容易引起异性的误解。
口齿不清、言语迟钝者,意志往往坚定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人口齿不清、反应迟钝,最初你也许会有厌烦的情绪,但等到彼此熟悉或你了解他们后,会发现这类人往往不仅意志坚定,而且才华出众,甚至会一鸣惊人。
口齿不清、反应较迟钝的人,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仅仅是语言表达不够精彩,但往往能一鸣惊人,这说明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比较出众的才能,只要努力,都能很快成功。
另一种人则是说话方面确实不够出色,而且也不太经常表现自己,但他们注重少说多做,以免去自己词不达意的形象缺憾,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可见,这种人的意志往往是十分坚定的。
爱因斯坦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中学时代的他连许多测试都不及格,有时候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都好长时间答不上来。
然而,他后来却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首相邱吉尔上学时作业做得很差,说话结结巴巴,口齿不清,最后却成了二战期间最伟大的领袖、演说家、文学家。
口齿不清、反应迟钝的人通常会给他人留下天生木讷的印象,但他们大多数却是笃志坚行,见解非凡,往往终成大事。这说明口齿不清、反应迟钝并不是他们智商有问题,而是这些人耐性较好,且内心活动丰富、善于思考。
由此可见,我们在与口齿不清、反应迟钝的人交往的时候,不能单从这一方面就判断对方,而要学习他们做事的劲头和能力,平等对待并尊重对方。
善用幽默应对僵局者,脑筋转得快
僵局是无法预料的,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如约会的时候、面试的时候、主持会议的时候、和陌生人一同进餐的时候……因为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件,人们常常会陷入僵局。
这种时候,有些人会为此尴尬万分、大为失态;有些人却能悄然化解、轻松摆脱;而有些人则能适时地用幽默化解僵局,让大家都松一口气。这些善用幽默打破僵局的人,大多数反应能力都比较强。
善用幽默打破僵局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感觉到某种不和谐的气氛,并且想到用合适的话语来打破僵局。
这不仅能使当时的气氛得到缓和,还可使尴尬或气恼的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这种人,不仅观察事物的能力强,而且具备机智、敏捷的判断力。
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前去视察一支陷入困境的部队。当时,他还是欧洲战场的盟军总司令。对于他的到来,美国士兵报以了热烈掌声。
他讲完话准备下台时,一不小心摔倒在了泥浆里,滚了一身的泥巴,士兵们见状面面相觑,但艾森豪威尔站起身后竟风趣地说:“泥浆告诉我,我对你们的巡视是极其成功的!”士兵们哄然大笑。
艾森豪威尔用幽默瞬间打破了僵局。通过他的幽默语言,人们也看到了他的聪明机智,以及面对突然而至的僵局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要善于体谅他人。而用幽默打破僵局则更需要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能敏捷地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说话绝对者,有自恋倾向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人,他们总爱把“绝对”这个词挂在嘴上。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经常语气强烈地提到“绝对”这个词。而通常性格较温和、考虑别人想法的人是不会经常说到“绝对”这个词的。喜欢说“绝对”的人,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想法。
“绝对”这个词在词典里表示的是极端程度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表达的意义远没有词典中那样极端。但研究表明,喜欢说“绝对”的人大多有自恋的倾向。这种人比较主观,而且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不合乎实际的。
但是,这一点却常被他们用来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和被证明错了时候的挡箭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不断用“绝对”来进行保证,如“绝对不会再犯”,“绝对不会再这样做了”等。
有时他们的“绝对”被人驳倒后,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总要找一些理由加以解释,总想让自己的东西被人接受。其实,别人不相信他们的绝对,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绝对,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已。
在同异性的交往中,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说出很多的“绝对”。虽然恋爱到了一定程度,偶尔说“绝对”也是表达情感的很正常的方式,但是,满口“绝对”的人,他们的甜言蜜语就值得怀疑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喜欢说“绝对”的人,可以尽量多强调自己的观点。这样,在与不常考虑他人想法的他们交往时,才能让我们自己也融入到话题中去。
喜用第一人称者,表现欲强烈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在谈话中喜欢使用“我”字,他们张口闭口都离不开“我”、“我的”等口头禅。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习惯的儿童也非常多,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是一种儿童心理的表现。但是,有些成年人也这样说话,就算不常用“我”字,而爱用“我们”或者“我辈”等字眼,这也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具有很强的表现欲。
心理研究表明,有些成人之所以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在哺乳期,婴幼儿与母亲有一种身心合一的亲密关系;而到了断奶期,婴幼儿的这种感觉就受到了威胁。
为了避免这样的威胁,婴幼儿学会了说“妈妈”、“我”这些单词。“妈妈”和“我”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和“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妈妈,他们很难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对妈妈有着难以割舍的心理依恋。孩子不断地强调“我”,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种安全感。
经过这样的不断强化,孩子就频繁地使用“我”,从而获得更多的安慰。等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逐渐被社会同化了,由一个小家的孩子变成了社会的孩子,他们通过不断地说“我”、“我们”来获得安全感的要求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并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企图强化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
与这样的人交往,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自己有这种习惯就应该及时修正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人格很快成熟、健全起来。
常说“所以说”的人,通常爱独揽功劳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喜欢把“所以说”挂在嘴边。他们认为自己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所有的事情,颇有先见之明。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结果的时候,他们总会说:“我之前不是说过了吗?我早就知道结果会是如此。”特别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早已了如指掌。
他们绝对不会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也这么想。”而总是说:“所以说,事情就是这样,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乍听起来是他们善于总结,但深究起来却远不是这么回事。
常说“所以说”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以聪明自居、自以为是,态度也表现得很强硬、傲慢,并且更喜欢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常把“所以说……”挂在嘴边的人,总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说话完全不顾及对方,似乎有逼迫他人的感觉,因此对方常会因这种被践踏的态度而受到伤害。所以,他们很惹人讨厌,但自己却浑然不觉。
事实上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傲慢、令人厌恶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相当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得不到众人的认同和理解,周围的人都不愿意去倾听、了解他们的心声。
我们一定要留心“所以说”这样的口头禅,尤其是在自己并不是最高职位的时候。
常说“所以说”的人,一般来说很难相处,如果想和他们好好相处,只要多忍耐、多担待一些就行了。因为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见多识广,什么都懂”。
常说“对啊”者,多圆滑世故
“对啊!”这个词语用来肯定对方说的话,表示毋庸置疑。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喜欢别人拂逆自己的意愿行事。而这些喜欢说“对啊”的人,通常都有好人缘。
他们嘴边挂着“对啊”,表面上是一团和气,人际关系不错,但这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的心里话。
其实,他们是以“对啊”来迎合别人,暗地里却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精打细算,为人处世比较圆滑。
“嗯,对啊,就像你所说的那样。”
“对啊,确实是这样,我也有同感……”
类似这些用来赞同或认同对方的话,会让对方听起来显得格外舒服,非常高兴地认为原来你的看法和他一样。
其实,讲这种话的人并非发自内心、谦虚地认为你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之所以常常将“对啊”这句话挂在嘴边,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与你相处,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顺利而已。他们一心为自己着想,希望借此得到更多的利益。
另外,常说这句话的人通常不属于那种自我意识特别强烈的类型,他们比较善解人意,不会勉强别人按照自己的步调走,不会强人所难,不会斤斤计较。因此,他们一般可以营造和谐的气氛,自己也可以成为受欢迎的人。
可是如果碰到这种类型的主管,就别高兴得太早。对你的意见他可能会回答:“对啊,你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当事情进入最后决策阶段的时候,他会要求你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而且相当固执,无论你再提出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也都是徒劳。寸步不让的做法令他一反常态,与往日判若两人。
“对啊”一方面是肯定对方,另一方面却是敷衍对方的一种手段,他们对于对方的意见不屑一顾,甚至连反驳都懒得反驳。这种人是算计他人、处世圆滑、不得不提防的危险人物。
常说“这个……”者,处世谨慎
我们周围不乏一些这样的人,在与之交谈时,他们经常会停下来,放慢语速说:“这个……”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人说话办事都比较谨慎。
经常使用“这个……”、“那个……”的人,可能是由于自身掌握的词汇少,或是思维慢而导致的,是他们在说话时利用它作为间歇的方法形成的口头语。
他们一般较和蔼亲切,待人接物时也能做到客观理智,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而且,他们不独断专行,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反过来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可以说,那些带有“这个……”口头语的人,反应比较迟钝或比较有城府。也会有公务员爱用这种口头语,因怕说错话,需要间歇来思考。
常说“其实”者,多倔犟任性
如果你是一个心细的人,你就会发现,在与你交流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常说“其实”这个词。
一般来说,性格随和的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往往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因而对别人的看法通常持赞成的态度;相反,那些喜欢说“其实”的人,性格大多任性而倔犟,往往不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其实”这个词表达的意义通常是对别人提出的观点持有反对的成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喜欢说“其实”的人大多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倾向,这种人往往比较主观,而且常以自我为中心。
事实上,经常说“其实”的人,由于对自己的才能往往估计过高而导致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而且,即便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用“其实”来为自己开脱罪责。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经常说“其实”的人,最好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加强自己的观点。然后,当对方开始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时,可以采用大量的事实指出他的错误,最终让其心服口服。
常挖苦他人者,乃嫉妒心在作祟
我们周围一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总给我们“泼冷水”,说起话来也很刺耳,好像是以挖苦人为乐。通常这样的人,都是有较强嫉妒心的人。
总喜欢挖苦别人的人,多心胸比较狭窄,有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做一些落井下石的事。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他们最善于挑剔和嘲讽他人,整天盘算他人,自己却从未真正开心过。
一些人会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讽刺他人,这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当机智、风趣的,对任何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相当自私的,他们在乎的可能只是自己。
他们在为人处世各个方面总是非常小心谨慎,凡事总是赶着要比别人快一步。他们睚眦必报,有谁伤害过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当他人取得成就时,会故意进行贬低。
善于自嘲者,心胸宽阔
幽默一直被人们奉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能自嘲的人必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
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是要你自己骂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博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的。
用一个幽默来打破僵局,这样的人多随机应变能力强、反应快。因自己出色的表现,他们可能会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他们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认可。
豁达是幽默中蕴涵的一种重要品质。这类人凡事乐观,即使身陷囹圄也会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悲悲戚戚、愁眉不展,其宝贵的思维模式是“大不了就怎样怎样”,而不是斤斤计较、过分认真;多想想自己的缺点和无能,经常自我嘲笑,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盲目逞能好胜。这就是豁达。
豁达往往意味着超脱,但又没发展到虚无,所以它仍是一种积极因素,是一种美好的人性的表现。
善于自嘲式幽默的人,首先应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们心胸宽阔,能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经常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种气质,别人看在眼里,很容易产生一股敬佩之情,从而为其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凡是能操纵最高语言艺术--幽默的人,已是“智力超群者”,那么能用最高境界的幽默--自嘲作为武器者,堪称人情操纵场上的“无冕之王”,又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能主动道歉者,多理性大度
生活中,恋人、夫妻、亲友、同事之间难免会有误会发生,而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后,往往因为顾及面子或者怕道歉被对方拒绝,而不愿意捅破那层窗户纸主动去道歉或讲和,于是小矛盾就越积越深。
相反,一些人意识到自己不对或对方不高兴了,即使不是自己的错误,也会主动道歉。这正显示出了他们的理性和大度。
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被动为主动道歉的效果更好一些。
做错了事主动道歉,远比那些千方百计找理由给自己辩护的人更能得到谅解,甚至是尊敬。而且这类人通常拥有宽阔大度的胸怀,比较理性,能认识到矛盾对双方关系的不利影响。因此,主动道歉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品质、一种胆识。
“道歉”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倾向,往往是与“错”联系在一起的。主动道歉更被一些人认为是有失尊严的事。
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谁也避免不了在人际交往时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而大多数伤害是无意的。因此,主动道歉才是打开通向原谅和恢复关系大门的最有效的钥匙。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同事或陌生人有了误解和摩擦的时候,都应该主动道歉。当对方主动道歉的时候,更应当积极谦和地接受道歉,原谅对方。要知道,这正是一个人理性和大度的最好体现。
打电话时声音很大者,渴望表现自我
有的人打电话时声音总是很小,好像生怕被别人听到一样;而有的人讲电话则声音非常大,似乎生怕别人听不到。后者通常表现欲比较强烈。
对于那些表现欲强烈的人,无论到哪里他们都试图表现一番。他们很自信,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愿意大胆地“秀”出自己,即便打电话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故意提高音量,以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有时还故意让别人听到他谈话的内容,因为谈话中可能涉及一些令他觉得很有面子的事,所以他很希望别人听到。
敢于自我表现的人通常是自信心极强的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能保持强烈自信。
有的人越是在正式的场合就越紧张,越不敢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能力;而他们这类人则最喜欢在这样的场合,正好可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这样表现自己的机会,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
敢于自我表现的人,往往在工作中能引起领导的注意,因为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别人想不注意都难。在团队中,不论什么活动,他们都能出尽风头,即便在他不擅长的活动中,为了表现自己,他也要不断地插科打诨,抢夺别人的眼球。
这种性格可能会受到领导的赏识,但常常阻碍了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他太爱表现,太出风头,所以可能常常抢了别人的风头,这就难免引起同事们的妒忌和不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团队里如果有一个人太出色,再加上他太喜欢表现自己,那就相当于把自己与其他同事的距离拉远,你的出色总是衬托得其他人平庸,其他人必定会对你有看法。
渐渐地,其他人就会形成一股反抗的力量来与你对抗,即便你不会被排挤出去,那你也不会在团队中有好的人缘。
所以,打电话时常常声音很大的人,通常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但这种欲望通常会触犯他人,以致他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愿谈论自己者,大多有自卑心理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谈话中,通常人都不会非常直观地谈论自己,但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当中总有透露自己的时候,在此过程中,注意谈论内容是什么,谈论者的神态和动作怎样,细心一点,一定会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
有人常常谈论自己,包括曾有的经历,自我的个性,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等,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性格多比较外向,感情色彩鲜明而且强烈,主观意识较浓厚,爱表现和公开自己,多少有点虚荣。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谈论自己,包括曾有的经历,自我的性格,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等,则表明此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感情色彩不鲜明也不强烈,主观意识比较淡薄,不太爱表现和公开自己,比较保守,多少有些自卑心理。另外,这类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如果一个人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只是在单纯地叙述,不加入过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是将自己置于事外,则表明这个人比较客观、理智,情感比较沉着和稳定,鲜有过激行为。
相反,一个人在叙述某件事的时候,自我感情非常丰富,特别注意细节,则说明这个人感情比较细腻,易一触即发。
总的来说,从不谈论自己的人,往往有很深的城府,并且大多有自卑心理。
善说恭维话者,多比较圆滑
一个人为了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其言语里必定少不了敬辞。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很难碰到妥当的敬辞。与其说这是由于普通人对于敬辞的掌握不够,不如说是有人故意使用尴尬的敬辞。那些善于恭维、善用敬辞的人,通常都比较圆滑世故。
在说话中善于使用敬辞的人,对他人有很好的洞察力,往往能够体会到他人的心情,然后投其所好。
这类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性格弹性比较大,与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为人处世方面多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处理各种事情时都显得相当老练。
他们相当精明,很少有吃亏上当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很容易向他人妥协,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往往有一张非常广大、实用的关系网。
常用礼貌语者,内心多谦恭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独处、孤立。孤立就有危险,不孤立就要有交往。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都有交往,要交往就必须以“礼”来维持。
史措臣说:“对待富贵的人,不难有礼,而难于有恩。对待贫贱的人,不难有恩,而难于有礼。”而平时善用礼貌用语的人,一般都能尊重和体谅他人。
与人相见时,会互问一声“好”,表面看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可别小瞧这声问候,传达的信息却十分丰富。它表示尊重、亲切和友情,又显示出你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
英国人说话少不了“对不起”,凡是请人帮助之事,他们总先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我要下车了;对不起,请给我一杯水;对不起,占用了您的时间……英国警察对违章司机就地处理时,也会先说:“对不起,先生,您的车超速了。”
两车相撞,大家先彼此说声“对不起”。在这样的气氛下,双方自尊心同时获得满足,争吵自然不会发生。因为,善于使用礼貌用语的人,都是能尊重和体谅他人的人。
总而言之,在说话中善于使用礼貌用语的人,多有一定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能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和体谅,心胸比较开阔,有一定的包容力。
喜讲方言者,多重感情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固然利于交际,但在适当的场合来点儿语言宝库中的“土特产”--方言,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当你身在异国他乡听到有人用母语交谈,你会感到如临故土;当你异地出差听到有人讲家乡话,你将备感亲切,也许你还会情不自禁地上前询问对方是不是家乡人,并用家乡话热情地交谈。
说话喜欢讲方言的人,往往感情丰富,特别重感情。他们的适应能力也许不强,与其他环境的融合或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类人的自信心较强,有一定的胆量和魄力,做事很容易成功。
台湾交际专家方树生在谈到方言的作用时说:“喜欢人家说他的方言,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对广东人说广东话,对福建人说福建话,对宁波人说宁波话,对上海人说上海话--如果你是他的同乡,当然产生同乡的好感,彼此易于接近;如果你不是他的同乡,而能说很纯熟流利的对方方言,他一定会觉得你特别聪明,虽然初次相见,印象却可能会很好。
对于你的请求,本来不想答应,或许可以因此而通融。你的交际,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或许因此而使人乐于与你接近。”
如果能够在言谈中保留故乡话的人情味,同时又能用理性的普通话来和人交谈,撷取两种语言的优点,是最理想的方法。另外,在生意往来、各地区的洽谈会、招待外来宾客等场合中,如能巧妙地活用故乡的语言,也会增加彼此的亲切感。
说话简练者,性情多豪爽
一般来说,在人际交往中,简洁精练的语言常常比繁杂冗长的话题更吸引人。它体现出说话人分析问题的快捷和深刻,是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高超表现,同时,它也是说话人豪爽、开朗、大方性格的体现。因此,人们都喜欢说话言简意赅的人。
如果一个人说话简洁,经常以最简单明了的词句来表达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可以充分展现出他的品格来。
另外,说话简洁也会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现代感。事实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人们更愿意与那些说话简洁的人打交道,一来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获得较多的信息,二来说话简洁的人往往性格豪放、开朗,易博得对方好感,易于接近。
说话没逻辑者,办事缺乏条理
在一些场合,尤其是开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唠唠叨叨讲了很长的话,听众却如坠云里雾里,正当他们极力想弄清楚发言者什么意思时,他却结束了自己的讲话:“以上很简单地发表个人的一点点看法,请各位多多指教。”这个时候,相信听众席上会传来窃窃私语:
“说了那么长时间的话,还说是‘简单'?”
“这人是不是脑子有病,忘记自己讲了多久?”
“哼!简直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说话没有条理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为什么那个人说话会这么令人生厌呢?原因之一就是说话缺乏逻辑,没有归纳出所讲内容的重点,让人实在搞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其实,说话缺乏逻辑的人,做事往往也缺乏条理,而且往往会把事情搞砸。
那些说话缺乏逻辑的人身上存在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缺乏理性逻辑思考能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听不懂也听不进别人的想法和看法,自己又拿不出适当的逻辑理论。另外,这种人说话办事完全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他们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根本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更别说顾及别人的感受了。
爱发牢骚者,多好逸恶劳
“唉,今天又接到加班的命令,真是的。现在是决算期,说来也无可奈何,但是眼看别的单位的人,下班铃声一响,就走得一个不剩了。干会计这一行,实在是划不来,真想调到别的部去。”
“哼,他说营业日报表必须按日提交才算营业报表。这种话有必要提出来吗?小孩都懂的道理!”
这样的牢骚话,想必我们都听到过。有些发牢骚的人,往往是喜欢坐享其成的人。
坐享其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人怎会有大好前途?不平、不满的对象有公司、家庭等环境,也有上司、部属、同事、顾客、丈夫、太太、孩子……
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往往都是对自己要求松,对别人要求严,要求给予的回报多。这种类型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缺点:从不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他们自私自利、气度狭小,不断发牢骚,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虽然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却只是安于现状,没有实际行动。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逃避、退缩,把原因都归罪于外界因素。
因此,如果遇到经常发牢骚的人,我们最好与他保持距离。
爱打听别人秘密者,心藏控制欲望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距离产生美。”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礼貌的象征,又是美感产生的前提。而在恋爱及婚姻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是非常有必要。所以,对于那些热恋中的年轻男女来说,如果对方喜欢打听你的秘密,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种人的控制欲一般都很强。他(她)是想借助于获得对方秘密的手段来达到控制你的目的。
一般来讲,在男女相恋的初期阶段,男女双方都会很矜持,出于礼貌不会很冒失地盘问对方什么。然而,当恋爱的关系初步确定,双方的心理设防撤除后,问题就来了。最典型的表现是,他(她)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打听你的过去,甚至是没有必要让对方知晓的一些小秘密。其实,你根本不必过于重视对方的问话,姑且听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知道了他人的秘密,要想长期隐藏在自己的心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般都有一种企图控制他人的冲动。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了别人的一些秘密,常常会觉得是一种值得炫耀的骄傲,进而就会把它当做一个很好的控制别人的手段。
看不起领导者,多自视甚高
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往往决定着他的生存质量。生活中,我们都讨厌那些无端指责别人的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别人的尊严与面子,同时也显示了他的狂妄与无知。
关兵是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录用。由于自恃才高,常常看不起他的顶头上司。但他的上司却宽容为怀,不和他一般见识。一次,关兵出差回到单位,拉上最好的朋友小张到公司附近的饭馆大撮一顿。席间,随着酒量的增多,他开始历数顶头上司的若干“罪状”,并把心中的怨恨一股脑儿地发泄了出来,最后他禁不住骂了一句:“他妈的,碰上这种没本事的上司我算是倒了大霉。如果哪天栽到我手上,我非整得他抬不起头!”
像关兵这样经常谴责领导无能的人,内心其实很渴望出人头地,只是囿于上下级关系,他的这种愿望不可能很快实现,于是一旦抓住上司的弱点就严厉反击,不给对方回旋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怎样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同样对待我们。若要他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
另外,经常谴责别人的人,大多心胸比较狭窄,有着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同时,这种人有着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也比较消极。他们最善于挑剔和嘲讽他人,自己却从未真正地开心过。
常在下属面前吹嘘者,大多不能适应职位
有这样一类人,无论在何种场合,与别人交谈时,他们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光荣历史。而结果却并非他想象得那样。其实,从某个方面来分析这种人,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位。
事实上,喜欢自吹自擂的人大概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言谈,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不过可以看出他确实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他的升职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他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寻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这是一种消极倒退的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如此残酷,所以他依旧沉迷于往昔。从他的话题里,别人不难发现他的内心深处正潜伏着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不满的情结。
常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者,为人大都很挑剔
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在人背后说三道四,总以为当事人不知道。心理学家经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人其实为人大都很挑剔。
张影和范冰是同事,在一个办公室工作。有一次,在去吃午饭的路上,范冰对张影说:
“你知道吗?小王被辞退了。”
“你说清楚,哪个小王?”
“就是财务部的王小丽呀。”
张影想起财务部是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就问:“她为什么被辞退了?是不是在账务上出什么问题了?”
范冰说:“你还不知道,她哪有做财务的本事呀。我听人说她是走后门进来的,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最后还不是……”
说到这里,她诡秘地一笑。
其实,那些背后议人是非者,都有其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妒忌心强,对于那些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就想方设法搞臭别人的名声,并以此来抬高自己。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气度狭小的小人。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总是相当严格,但却从不同样要求自己。虽然他们也很想改变对自己不利的处境,但却懒于下工夫提高本领,只是一味地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不付诸实际行动。
另外,对于那些喜欢背后说人是非者来说,一定要切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古训。特别是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场合,你一不小心说出的话就可能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招惹祸端。
惯于赞美别人者,不会轻易得罪人
有人说:“赞美是畅销全球的通行证。”喜欢听到赞美的话,这是人类的共性,这一点尤以女性更甚。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让人满足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就是赞美对方。那些总是赞美别人的人,大多深谙此道。所以,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总会时不时地赞美对方,并借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双方的好感也随之增进不少。
赞美的话会暖化对方的心,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赞美对方并不是美言相送或随便夸上两句就能奏效的。因此,在赞美对方时要恰如其分,切忌虚情假意、无端夸大。
过分谦虚者,常常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
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谦虚可以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要想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有分寸的自我谦虚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过于谦虚反而会让人觉得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故意装出一副样子而已。
适度的礼貌,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等,人人都必须遵循。“谦虚过度,反而无礼。”法国作家拉伯雷说:“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有知识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多的气质。”那么从言辞到行动总是毕恭毕敬的人,也许可以说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总是低声下气,始终用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赞美的口气说话。初识之时,对方也许会有不好意思之感,但决不会对这些人产生厌恶;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别人便会逐渐察觉这种人的真实态度,而且会气恼不已。这时对他的评价,大多变为:“那家伙原来是个口是心非、表面谦虚的人!”
事实上,这种过分自谦的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可轻易让他人知晓。于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低调的姿态做人,将种种欲望、冲动和情绪完全压抑在内心深处,死死禁锢着。但是,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情绪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发泄出来。他们直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求掩饰,便启动反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人更加谦恭。这等于说,这类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过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人,内心往往积聚着对他人的强烈攻击欲。
在毫无隔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并不需要过分谦虚。如果你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对方突然用过分谦虚的言辞谈话时,可能在表示强烈的嫉妒心、敌意、轻蔑、警戒心等。
总喜欢提问者,可能是想占据主动
我们知道,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如果要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有必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对方,对所获的种种细微信息进行分析、探究,由小到大,由微见着,作为交谈的基础。要务必看清交谈的对象,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水平、心情处境等入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通过提问的途径达到目的。当然,提问的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可事先询问,也可在当时;可侧面问他人,也可正面问本人。最后对通过提问所取得的信息作一番思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那些谙于此道的人在与一个不太熟悉的人聊天,甚至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对方的一些信息,然后在谈话中占据主动。
小张不久前出差住在一家旅店,一个先他而住的陌生客人已悠闲地躺在床上看电视节目。他放下旅行包,稍拭风尘,冲了一杯浓茶,边品边同这位陌生人聊了起来:
“师傅来了好久?”
“比你先来半天。”
“听口音不是苏北人啊。”
“噢,山东枣庄人!”
“啊,枣庄是个好地方啊!我读小学时就在《铁道游击队》连环画上知道了。三年前去了一趟枣庄,还颇有兴致地玩了一遭呢。”听了这话,那位枣庄客人马上来了兴趣,两人从枣庄和《铁道游击队》谈开了,那亲热劲,不知底细的人恐怕以为他们是一道儿来的呢。接着就是互赠名片、一起进餐。
另外,许多难忘的谈话也都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比如,“您每天的工作情况怎么样?”通常人们都会热心地回答。对于较内向、看来羞怯的人来说,不妨多发问,帮助他把话题延续下去。
嘴角上扬者,往往能说会道
平常喜欢嘴角上扬的人,一般都是些能说会道的人。他们通常话比较多,个性率直,很愿意和别人一起聊天,善于交际。
一般情况下,嘴角稍稍上扬的人,往往头脑灵活,性格活泼外向,心胸也比较豁达,能与人很好地相处,很随和,如果是男性,则是一个标准的绅士。嘴角微微上扬、看上去似笑非笑者,通常乐观、大度,对周围环境的变迁,能保持开朗,能做到泰然处之。
嘴角上扬、唇薄但形色皆美,且嘴动作敏捷的人,是能言善道的“说话家”,有较强的说服力,令人没有反驳的余地。
在工作中,嘴角上扬的人多拥有秘书能力,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往往越繁杂越感觉有趣。与此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口才,如果充实其智能学识、发挥言语才能、强化其反应能力,可为民喉舌,为民争取公益;也可为律师、法官,为民仲裁辩护;或是为第一线的行销主力,拓展业务,成为优秀的公关人员……这类人需要口才与学识一致的专长,这不是信手拈来的,纵有擅长言语的天赋,也要有真才实学。
因此,当我们碰到喜欢嘴角上扬的人时,我们便可知道,这可能是个喜欢说话、能言善道的人。
爱用手捂嘴巴者,多性格内向
我们周围一定有这样的女孩子,她们笑起来总喜欢用手捂住嘴巴。这样的女孩性格大多较内向,属于比较安静的人。
如果笑的时候用双手遮住嘴巴,表明这是一个相当害羞的人,性格大多内向,而且很温柔。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向他人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亲朋好友。
平时喜欢用手捂嘴的这种行为,女性比较常见,此类人性格较内向、保守,甚至有点自闭,不敢过多暴露自己。如果对方是个陌生人,还表示对对方存有戒心,或者在做某种自我掩饰。
另外,捂嘴笑的人在恋爱的时候不够大方,他(她)不会很明白地表示出来人家约他(她)好还是不好,就是连笑也要掩饰住。至于他(她)到底答不答应或者要不要主动约人家,在态度方面也表现得不够大方,因为他(她)天生就不够自信。他(她)会顺从对方,尤其双方争执,他(她)喜欢对方而对方又比较强势的时候,甚至对方吼他(她),他(她)还是会选择顺从对方。长期捂嘴笑的人,一旦结了婚的话,男的会惧内,女的会怕老公。
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要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
不及时接电话者,多较自我
从接电话的方式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有些人总不愿及时接电话,每次都是电话响了好一阵子,他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种不及时接电话的人,往往是那种不慌不忙、总是很悠闲自在、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人。
这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表现得比较刚愎自用,不愿受别人的约束。别人如果以命令的口吻要他去做某事,他很可能理都不会理对方,更不要说去做了。即便是他的顶头上司,他也敢于反抗、敢于拒绝,所以他在公司里也常常是个麻烦的制造者。
不及时接电话的人往往比较松散,他们总是表现出一副懒懒散散、自由自在的样子,无论是谁都很难把他们约束起来。他们的生活也很散漫,几乎没有什么规律,处处随着自己的性子,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或看法。他们通常会选择那些自由度比较高的职业,那些规则很多条例很多的公司他们是不会去的,即便去了他们也在里面待不久,不是自己跳槽就是被开除。因为每一个上规模的大公司都是规矩十分严格的,决不会容忍自己的员工如此散漫。
不及时接电话的人还不善于与人交际,他们不喜欢交际,他们尽可能少的参与社交活动,他们不愿认识些乱七八糟的朋友,他们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感情生活。所以他们也很不喜欢接电话。
总之,不愿及时接电话的人,一般都是些比较懒散、不喜欢交际、只喜欢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人。
不分钟点打电话者,通常比较自私
有时我们正在工作时会接到电话,而打电话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个人的私事来找;有时我们会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而打电话的人只不过是因为有点儿烦心事想找人聊聊……许多人打电话时都没有看表的习惯,他们总是不分钟点地给别人打电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不分钟点地给别人打电话的人,往往是些非常自我并且自私的人,他们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一旦有了什么事情想打电话时,他们就会直接拨通对方的电话,完全不考虑对方现在在干什么、能不能接听你的电话、是否适合接听你的电话,他们只是自己有了高兴事或者烦心事就想起了别人,就想跟别人通电话,却不管别人此刻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做法。
自我而又自私的人,通常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的生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要围着他转。他总是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物质或精神的东西,却从不肯轻易去为别人舍弃自己的东西。
当他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别人如果不答应,他们便会很生气甚至怒火万丈,骂对方不够意思不仗义;而当别人向他提出请求他不答应时,他则不会觉得是自己不够意思不仗义,而是会抱怨对方的要求太苛刻,抱怨对方太自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并不断地埋怨对方。在他们心里,他们没有错,自己永远是对的,他们的利益、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利益或事情通通没有他们的重要。
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常常不分钟点打电话的人,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必定是些比较自私比较自我的、从不为别人着想、从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人。对于这类人,我们还是与他们保持点儿距离比较好。
接电话时会动笔者,多心思细密、重感情
有的人接电话时总是喜欢一边记谈话要点一边说话,这样的人一般心思比较细密,比较重感情。
接电话时边记要点边说话的人,往往考虑事情比较周到--首先他们为记要点准备好了纸和笔;其次,他们记要点是为了防止忘记谈话的内容。一旦忘记了其中一些关键性的东西,他们还可以通过看记下的要点来回忆。
这样的人一般来说心思特别细密。做事情特别注重细节的人,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考虑得十分周到,对任何的细节他们都能多加注意,力求不在细节上出现差错。他们对自己往往有很高的要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很严谨的规范,做起工作来一丝不苟,决不会敷衍了事、偷工减料。他们对待任何工作都精益求精、力求最好,所以他们的工作也常常会受到上司的肯定与赞扬。
接电话时边记要点边说话的人,也可能是重感情的人。常常见到一些情侣间通电话就是这样,为了回味对方说过的话,情侣们有时打电话时会边说话边记一些要点,这样即使挂了电话,但只要看看手中记的要点,还能感觉自己爱人的声音犹在耳边。只要看看手中记下的只言片语,心中便能泛起丝丝甜蜜。所以,接电话时边记要点边说话,这常常是重感情的人才会有的做法。
这类人虽然思维缜密、考虑事情很周到,但也有缺点,那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稍显不足,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会手足无措。
所以,接电话时边记要点边说话,这是一种好习惯。如果我们在办公室发现有人接电话时边记要点边说话,我们就要提醒自己应该向这位心思细密的同事学习了。
电话讲到一半才开始找便条的人,多能随机应变
打电话时能事先准备好便条的人,通常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到的人;而电话讲到一半才开始找便条,这些人往往反应比较快,能够随机应变。
电话讲到一半才开始找便条的人是那种做到哪儿想到哪儿的人--事先并无计划,往往走一步看一步,但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他们的脑子转得很快,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尽管事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通常能灵机一动,便能想到好的主意或办法,以解决面前的难题。所以在别人眼里,他们总是有着化险为夷的运气。殊不知是因为他们动了足够的脑筋。
做事时随机应变的人,一般都是些喜欢动脑子、平常比较活跃的人。这样的人平时总是办公室里的“活宝”,办公室的热闹气氛总是由他来引爆。他们喜欢脑力劳动,喜欢动脑筋,越是需要动脑筋的难题对他们来说越有吸引力。他们在家庭中也扮演着活跃分子的角色,常常会做出些出人意料的举动,给家人带来惊喜。他的家庭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其乐融融的氛围。
这类人不仅脑筋转得快,情绪往往也转变得很快,有时莫名其妙地就不高兴了,有时又不知为什么会一个人傻笑起来。尽管常有化险为夷的神奇,但在别人看来,他们的一些行动都十分草率,而且很多时候都不够沉着冷静,不够稳重,所以难当重任。
所以,电话讲到一半才开始找便条的人,通常反应较快、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强,但因为不够稳重,又常常无法获得足够的信任。
第十章 谈吐之间显露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