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着比较近的拉姆拉错湖快步走去,六月的时节,正是阿里春意盎然的季节,遍地开满了美丽的格桑花,天空湛蓝湛蓝的,就像用圣湖的水洗涤过一样纯净轻灵,远处的丘陵和雄浑的山峦就像遒劲厚重的泼墨山水,淋漓尽致的横在天尽头。
拉姆拉错湖的湖畔有着神情淡然,犹如闲庭信步的丹顶鹤,灰鹤各种野生鸟类,沿着湖畔有很多身着宽大藏袍,手里转着转经筒,嘴里哼唱着古老经篇的神情虔诚的藏民。还有一个年迈的身穿黄色僧衣的老喇嘛,绕着湖畔,一步一跪拜,左手转动着古老的传经筒,嘴里唱诵着不知名的叙事长诗。他并不像那些跪拜的藏民一样,而是在跪拜下之后,五体投地的用额头碰触到大地。李清凤小声问秋措卓玛:“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他念的是什么经?”秋措卓玛说:“他这种跪拜方式叫做等身长头,他从出发到目的地都是用这种等身长头的方式走过来的。他唱的是叙事传世的长诗《格萨尔王》。”李清凤若有所思的看着那个无比虔诚的老喇嘛,眼睛里迸发出一种我们都感觉到陌生的神采,她从背上解下画板,手脚麻利的支好,固定好素描纸,拿出碳素笔,出神的凝视着眼前的一切。
为了不打搅青凤画画,我们就顺着湖畔漫步前行。白鹭说:“秋措,《格萨尔王》是什么意思?”秋措说:“《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格萨尔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她又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秋措说:“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被称之为“奇人”的优秀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我和白鹭惊讶的说:“哦,这真是一个奇迹。”
等我们回去时,李清凤已经画完了那副素描。我们拿过来一看,果然画风辛辣细致入微,将那种入骨的虔诚描绘的入木三分。我们不由得赞美了一番。李清凤充满敬意的追上那个身穿黄色僧衣的老喇嘛。将那幅素描送给了他,那个老喇嘛双手接过,伸出瘦骨嶙峋的手,为李清凤摸顶祝福:“愿伟大的格萨尔王保佑你永远健康吉祥!美丽的阿佳拉!”那个老喇嘛收起那幅画,转动转经筒,微笑着飘然离去……
在如此高的海拔之下不宜过度劳累,我们就打道回府了。明天我们决定去寻访扎达肥达不让区的象泉河畔的古格王国的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扎达县城以西18公里处,于公元10世纪前半期开始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并达到全盛,于17世纪吐蕃王朝瓦解后结束。
第二天,由于秋措卓玛要去学校上课,她就不陪我们去看古格王国的遗址了。但是她还是把我们送到一个可以搭车去阿里扎达县城的一个类似车站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乘车直达扎达肥达不让区的象泉河畔,那里就是保存最完整的古格王国的遗址。我们乘坐的是越野吉普,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中行驶,也非越野车不可。经过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晃悠到象泉河畔。今天的天气特别晴朗,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枯黄色的丘陵,仰望湛蓝的天空,心里不由的有一种要高歌一曲的念头,阳光很炙热,似乎空气里都蕴含着阳光热烈的味道。远处飘来韵味悠长,野性十足的藏歌。我们下了车。由于海拔超过了四千五百多米,我们都感觉到了缺氧,心跳加快了很多,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跳出胸腔一样,为了小命着想就坐下来,歇息了一会。高原的风刮起来可比内陆厉害得多,卷起黄色的尘埃,对着我们劈头盖脸而来,弄得我们个个灰头土脸的,幸亏白鹭和李清凤早有准备,从秋措卓玛那里拿来围巾,罩住脸庞,只露出眼睛,幸灾乐祸的看着我。离着象泉河畔还很远,我就看到了几千年修建在象泉山上的古格王国的古老城墙,碧蓝的天空,橘黄色的丘陵,红黄色的城墙,给人一种视觉对比很强烈的感觉。
古格王国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自从十五年前被科学家发现后,在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古格王宫遗址,分夏宫和冬宫。我们先寻访的夏宫,夏宫建在地面上,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壁残墙,而冬宫修在地下,保存完好。在山顶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门口有一个小木牌,写着藏文“冬宫”两个字,我们最后沿台阶进入山洞,山洞的通道很陡,只能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豁然宽敞开阔起来,内有大小不等的几十间房屋,都是穹隆顶的窑洞,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
古格王国遗址中,最为突出的建筑大都是寺庙,现存有6座。山顶上最高的是坛城殿,山坡台地上是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是高耸的佛塔。台地上有著名的红庙和白庙。红庙藏语叫拉康玛波,因其墙上涂有红色而得名,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坐西朝东。白庙则坐北朝南,藏语叫拉康噶波,因其外墙为白颜色而得名。两座寺庙中的大部分佛像已经毁坏,剩下的只是几座残像、台基和莲花座,比较完好的是壁画,壁画依然色彩鲜艳。据说当时的画师只用了3种颜色来绘制这些巨大的壁画,红色为红珊瑚研磨而成,黄色是金,绿色为绿松石。使用这些贵重材料才使壁画颜色历久长新。据说,古格地区盛产黄金,曾出土大量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古格佛教造像也多为金银所制。古格壁画,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公元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有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乐队伴奏。从建筑和保存下来的壁画推断,当年的古格王国,已是一个相当文明的国度。与红庙在同一个台地的东南10来米处,有另一座保存较好的殿堂,名为大威德殿,据说大威德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可惜的是,原来的大威德塑像已不存世,现在只剩下一座空殿,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窑洞,其中有的藏着古代兵器,诸如盾牌、盔甲、大刀和长剑之类。这些文物都很完好。
第七十二章 圣湖旁虔诚的唱诗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