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你就别生气了!"
此刻突然从那道屏风后面,传出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像是在劝说白万有:"既然那小子是易暄那老儿的儿子,想来应该还是有些本事的,要是他就这么轻易被我们抓住,我反倒有些怀疑了。"
此人说话的语气有些生硬,虽然一字一句的说的非常标准,却像是很吃力的样子,应该不是中原人,反而像是外族之人,在刚刚学说中原官话。
"哼,罢了,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白万有很是无奈的哼了一声,然后转头看向地上的小头目,开口呵斥道:"周殃,要不是现在老爷我正处在用人之际,你死一百次都不够的,我现在留你一命,赶紧退下吧!"
"是是,多谢老爷不杀之人!多谢郑老爷为小的求情!"
这个名叫周殃的小头目,显然是知道屏风背后那人的身份,他匆忙面露喜色的道谢之后,便慌慌张张的走了出去,生怕自己脚步走慢了,白万有会立马改变主意,把他杀了出气。
在周殃走了之后,原本还坐的端端正正的白万有,突然整个人靠在了椅子上面,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放松的样子,想来屏风后面那个姓郑的人,应该是他十分相信的人,要不然他是绝对不会表现出这么随意的一面。
两个人谁也没有想要说话,相互沉默了许久之后,最终还是白万有忍不住开口冷笑道:"呵呵,想不到我匈奴杀意最重的寒狼将军郑蔺,居然也会开口帮人求情,真是难得啊!"
听到这话,屏风后面被白万有称作郑蔺的家伙,也不甘示弱的反驳道:"我也不敢相信,我匈奴堂堂右丞相白大人,居然三番五次的栽在了易暄的手上,这要是传扬出去,匈奴的子民们恐怕要笑掉大牙吧!"
此时在白府密室当中,白万有和郑蔺二人看似是在不经意的调侃对方,可这话要是传扬出去,绝对会惹出天大的乱子,因为这两人居然都不是中原人,而是匈奴潜入京城的奸细,甚至他们在匈奴一族当中地位还很高!
郑蔺就不用说了,既然他有寒狼将军的封号,而且还是被称作杀意最重之人,那他绝对是能征善战,杀敌无数的猛将,手底下的嫡系兵马也不会少于数万人。
至于这个京城大善人白老爷的身份,那可就更加的可怕,他是匈奴一族的右丞相!
众所周知,在匈奴一族的王帐,也就是匈奴朝廷里面,最大的肯定是匈奴大汗,而大汗底下最重要的两个人,便是匈奴的左右丞相。
虽然左丞相的位置要高于右丞相一些,可左丞相是管理匈奴内政民生的,比如调解各个部落的纷争,划分每个部族的资源等等,等于是个内政大臣的角色。
而匈奴对外事物,比如跟周边民族的打仗征战,再跟他们谈判议和,互通有无,则是右丞相的权力范围。
左丞相只是名义上要高出右丞相一头,可真正的权利却不如右丞相,总得来说,这两个人才是直接管理匈奴一族的重要角色,只是没想到匈奴的右丞相白万有,居然在几十年前就潜入了中原京城,甚至还一步一步混出了个大善人的名号,实在是太讽刺了。
白万有被郑蔺揭开了老底,脸上的表情倒是有些尴尬,不过这家伙不愧是隐藏多年的老狐狸,他瞬间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然后笑眯眯的转移话题道:"行了,我说郑老弟,虽然我比你要大上十来岁,可毕竟我们都是匈奴子民,现在又都在中原的京城挣扎,本该要相互扶持嘛,你说是不是?"
"嗯,白兄你说的有道理,我们是该好好合作才是!"
郑蔺这家伙到底是个武人,他杀人打仗或许很有一手,可算计他人,耍起嘴皮子可就远不如白万有了,他被白万有在三言两语间,就把心思带到了别的地方,瞬间就把刚才的事情忘记的一干二净。
此时密室之中没有外人,他便不打算隐藏相貌,只见他伸手推开屏风,缓缓的走了出来,开口说道:"白兄,我来京城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连中原官话都说不利索,不像你在这里都经营了几十年,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听你的安排才行。"
郑蔺发自肺腑的一番恭维,还是让白万有十分受用的,他很认真的点点头道:"嗯,你放心吧,为了大汗的计划,为了我匈奴的大业,我知道该怎么去做!"
这两个匈奴派往京城的奸细,在相互勉励打气了一番之后,郑蔺才说起了正事:"白兄,今天这件事情你怎么看?我们让周殃带人去抓易默辰,他非但没有得手,反而被易默辰教训了一顿,是不是已经打草惊蛇了啊?早知道我就让我手下的亲卫出马,那样一定可以抓住那小子!"
"不不,郑老弟,说实在话,周殃等人会袭击失败,其实我早就预料到了,只是我没想到他们这么不争气,七八个人都没能拿下易默辰,真是白养这一群狗腿子了,该用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
白万有狠狠的骂了一句周殃,紧接着开口分析道:"本来我的想法是,即便周殃他们抓不住易默辰,哪怕是能伤到易默辰也好,这样就能给易暄老儿一个警告,让他分神去查明此事,不会那么专注的对付我们部族。"
听到白万有又提及易默辰的老爹,也就是当朝的大学士易暄,郑蔺很是好奇的问道:"白兄,这个易暄老儿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怎么你会如此想要处心积虑的对付他?"
"易暄老儿?哼,那可是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十分不好对付啊!"
白万有冷冷一笑,然后便轻轻开口,向郑蔺分析起了易暄这个人。
原来匈奴部族和中原历年的战斗不断,几乎每年都要打上几场,可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打完之后又会马上商谈议和,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当中。
中原朝廷的有些大臣们,一直生活在繁华的京城当中,不知边关塞外的百姓,常年饱受战火之苦,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匈奴只是个养马的小部落,既然人家愿意求和,那便接受就是,考虑那么多作甚。
正是由于朝廷有这种很不好的风气,所以每当匈奴在战败之后,都能靠着委曲求全,低三下四求饶的方法,获得一点喘息的机会,随后他们又养精蓄锐,等到自己感觉兵马足够多了,又去边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苦了边关的老百姓。
不过朝中还是有些脑子比较好使的大臣,知道像匈奴这种白眼狼,是怎么都养不熟的,他们在匈奴求和的时候,都是据理力争,毫不相让,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可以趁胜追击,可以一鼓作气把匈奴给消灭掉。
如此一来,朝廷当中就形成了两股势力,一部分人主张何谈,以大国姿态感化匈奴,以德服人,另一部分则是想要斩尽杀绝,不给匈奴任何机会,直至把这个部族灭掉为止。
这两方人经常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皇上也不好偏帮其中的任何一方,便一直在里面和稀泥,可这样就给了匈奴喘息的机会,以至于匈奴之乱一直得不到彻底的根治。
直到三十年前,一个叫易暄的小秀才,一举考上当时的状元,这种事态终于有了一点小小的转变。
那个时候的易暄才不过十六岁,就已经才思敏捷,满腹经纶,深得当时朝中的几个大学士喜爱,他在考取状元之后,被推荐去吏部任职。
这小子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可骨子里面却是非常的有血性,知道民间疾苦,特别是边关百姓更加的愁苦,每天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他是个彻彻底底的主战派,因为很快就得到了朝廷当中,主张力战匈奴那一部分大臣的赏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这可是吏部的第二把交椅,仅在尚书大人之下,可谓是位高权重,一言九鼎。
虽然主和派的那些人,后来见势不妙,想要通过一些手段打压他,无奈他本人的进步太快,在朝中几年时间就历练的滴水不漏,完全找不到机会下手,反倒是让经常自找没趣。
易暄在朝中得到了很高的位置,他的权利范围就是考察各个官员的政绩,管理大小官员的升迁降职事宜,因此有些人便要倒霉了。
易暄是个很有骨气,也很有血性的人,他评定官员政绩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这个官员肯主战匈奴,哪怕是有这方面的意向,他都会大加赞赏,然后在政绩考核上记上一笔功劳。
而那些一直主张跟匈奴和谈的人,虽然他没有刻意的去陷害那些人,可总能在他们的政绩上面找到不足之处,毕竟这些事情都是事实存在的,那些人根本无法反驳,最后纷纷受到朝廷的责罚,甚至被流放到各个州府为官。
第二十一章 匈奴奸细